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臺灣(教育)難道要重蹈六國滅亡故事嗎?

李明洋

最近我重聽了臺大歷史系呂世浩老師在Coursera開授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聽到呂老師引用荀子"議兵篇"的一段史料,來說明秦國軍隊之所以能盡滅六國的原因,不禁百感交集:原來當前臺灣教育的處境,和六國面臨的困境竟是如此的貼近!!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各國君主無不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兼併他國,以結束這場歷時500餘年的亂世。地處邊疆的秦國,在春秋時代是個邊陲小國,根本不被中原各國放在眼裡,直到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結果國力大增,將秦國改造成一個超級戰爭機器,秦國軍隊之勇猛,各國莫可匹敵,秦國終於一躍成為戰國時代的超級強國。

秦國的軍隊究竟如何成為勇猛之師?六國的軍隊又是如何的不堪呢?在荀子的"議兵篇"裡就有一段深入的分析。

有一次,荀子到趙國和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及將軍臨武君談論天下的軍隊時,特別舉出齊國、魏國和秦國這三個國家的軍隊,進行徹底的分析。按照荀子的看法,齊國實施的是傭兵制,這個國家的軍隊是用錢打造出來的,只要斬下敵人首級,不管勝敗一律給錢;但是如果沒有斬到敵人首級的話,即使戰勝,也沒有任何酬賞,所以這樣的軍隊只能欺侮弱小的國家,卻不堪強國壓境,就好比臨時去市場找人打仗一樣,根本是不堪一擊的亡國之兵。

魏國實施的是募兵制,必須通過嚴格的考驗,才能成為軍人,一旦成為軍人,就可享盡榮華富貴,也不必繳稅,所以戰鬥力十足。然而這種軍隊的缺點是,沒過幾年戰鬥力就會下降,於是國家必須繼續徵召勇士入伍,提供這些新進部隊富厚的酬賞,但那些戰力下降的老兵呢?國家還是必須花費大量的金錢來供養他們,繼續提供他們良好的福利,所以這樣的軍隊是數量愈多,國家愈衰弱的危國之兵。

至於秦國呢?由於地處邊疆,土地貧脊,加上施政嚴苛,人民生活困苦,於是政府實施軍功爵制,把所有能夠翻身的途徑都給堵死,唯有參與戰事才有飛黃騰達的機會,舉凡獲致軍功者,加官進祿,沒有軍功者,一無所有,所以人人把參加戰爭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所向披靡。

既然荀子把這三種類型的軍隊分析得如此清楚,不僅把秦國軍隊成功的方法清清楚楚地告訴了趙孝成王和臨武君,而且還一字不漏的寫在他的著作裡,廣為流傳,為何明知如此,趙國及各國君主還是不仿效秦國,實施變法圖強呢?結果卻是繼續因循苟且下去,最後等著被秦國一個一個消滅掉呢?

六國君主當然知道商鞅變法好,也知道這麼做可以富國強兵,但是他們做不來啊!為何做不來?因為既得利益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讓這些在位者膽怯了,於是只能繼續苟且偷生下去。楚國在楚悼王的時候也重用吳起實施變法,於是將貴族的爵祿與封地予以削減,用以充實軍力,還把國中的貴族遷徙至地廣人稀的地方,也把冗員給裁撤掉。經過這番變法後,楚國的國力果然大增,南伐百越,北敗魏國,一時威震諸侯。結果等楚悼王一死,充滿怨恨的貴族就拿著弓箭,將吳起連同楚悼王的屍體一起射死,還把吳起的屍體處以車裂之刑,最後這場變法終究以失敗收場。

所以呂老師告訴我們:六國之所以滅亡,不是因為商鞅變法,而是因為六國變不了法!!

然而仔細思量,六國真的變不了法嗎?事實上是可以的,只是看在位者是否有決心。商鞅雖然在孝公死後也被處以車裂之刑,但孝公之後的各代君王仍舊把這套變法制度給留下來了。反觀楚國,在楚悼王死後,後繼的君王就把吳起變法的制度給廢了。最後的結果就是,秦國強而楚國弱。所以六國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這是多麼令人感慨的一件事啊!

環顧當今世界教育現況,我們都很清楚,在世界的彼端就有那樣的一個國家,遵循著教育的本質在辦學:學生按著自己的興趣和進度在極少壓力的環境中學習,上學時間短,作業少,放學就回家或參加俱樂部活動,不會繼續蹲補習班;家長不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也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會去比較分數高低,更不會汲汲營營去選學校,挑老師;教師即便薪資不高,卻備受社會尊敬,享有高度的專業自主權,有課就上班,無課就可離校;校長要排課教書,就像其他教師一樣,彼此和樂融融,十足是個教育工作者,沒有官架子,更不是個把學校當企業經營的商人;學校規模小而美,班級人數少,校際之間不會為了招生而惡性競爭,幾乎沒有華而不實的活動要辦,鮮少考試,也沒有標準化測驗,沒有督學,更不會針對教師進行評鑑;教育主事者一切尊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意見,和工會保持良性互動,絕對不會一天到晚喊著"追求卓越"的口號。

反觀現今臺灣的威權主義教育現場,上層無時無刻喊著追求卓越的口號,上自大專校院,下至基礎教育,每個人都被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逼得喘不過氣來,加上應接不暇的評鑑要應付,以及五花八門的活動要辦理。正因如此,有些大專校院的教授乾脆昧著良心捏造數據,弄虛造假,甚至訛詐經費;有些校長則是把學校當企業在經營,把教師當員工在指使,把學生和家長當客戶在招待;而有些學校則是為了討好企業主,儼然成為企業主的附庸;有些家長則是想盡辦法送孩子去補習,補家教,出國留學,甚至走後門,靠關係;有些學生則不惜考試作弊,甚至翹課中輟,作奸犯科;而許多補教業者則是大吹大擂,魅惑家長與學生,然後藉機大發利市。臺灣的教育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搞得師道無存,道德淪喪,黑心當道,無可寧日。

芬蘭教育環境的優質及臺灣教育現況的險惡,難道臺灣的教育官員、學者專家、家長、校長和教師不清楚嗎?說"不清楚",那絕對是騙人的。既然我們明知世界上確實有那樣一個優質而理想的教育環境,為何不願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

如果我們的教育主事者明知回歸教育本質,打造優質的教育環境才是正確的作法,卻又擔心這麼做將會阻礙多少既得利益者升官發財的機會,進而得罪多少的既得利益者,因此心生膽怯而隨波逐流,那和趙孝成王及其他各國君主苟且偷生,最後落得被時代洪流淘汰的下場有何差別?難道,就因為這些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從中作梗,絕大多數的人就得被迫因循苟且,自欺欺人,最後把孩子和國家的未來葬送掉嗎?

六國滅亡是因為六國學不了商鞅變法,難道臺灣人也自認學不了芬蘭教育,寧願矇頭睡覺,繼續讓國家沉淪下去!?

兩千多年前六國滅亡的真實故事就擺在眼前,兩千多年後的臺灣還要重蹈覆轍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