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實施菁英教育的東亞各國真值得臺灣效法嗎?

李明洋

在臺灣,有不少人只要一聽到倡議平等教育及反對菁英教育的主張,就會臉色大變,然後立刻搬出一大堆理由,辯駁何以必須堅守菁英教育的路線,以及何以明星學校不能廢,似乎深怕平等教育及廢除菁英教育會毀了臺灣的未來。而在眾多理由中,其中一個最常被用來支撐菁英教育的說法就是:"新加坡、南韓、日本和中國這幾個東亞國家哪一個不是實施菁英教育?所以臺灣當然也要實施菁英教育,不然拿什麼跟人家競爭啊?"然而,實施菁英教育的新加坡、南韓、日本和中國等東亞各國的教育成就真有那麼好嗎?真的值得臺灣一無反顧地效法嗎?

我們不妨就拿實際的數據來論證一下,看看這幾個東亞國家的教育成就,是否真的好到值得臺灣效法。

圖1  東亞各國PISA 2012三科總分(資料來源: OECD, 2013)


由圖1所呈現的資料可知,中國上海在PISA 2012以數學、閱讀、科學等3科總分1762分的高分奪得世界第1名,新加坡以1667分緊追在後,位居第2名,南韓、日本也以1627分和1621分位居第4和第5名,臺灣也不惶多讓,以總分1606分位居第6名。由此可見,東亞各國的表現確實相當亮眼,而臺灣的表現也確實稍遜於中國上海、新加坡、南韓和日本。

然而,這只不過是一部分的真相。為了更深入地解析這些國家的教育成就,我們不妨進一步地針對"高低社經得分差距"、"高低分組差距"、"優弱勢學校得分差距"和"標準差"等幾個教育成就指標來逐一檢視,看看這幾個表現亮眼的東亞國家,教育成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表1  東亞各國在各項教育指標的表現(資料來源: OECD, 2013)
 
1.高低社經地位學生得分差距

所謂高低社經地位學生得分差距係指該國社經地位前25%(高社經地位)和後25%(低社經地位)的學生數學得分差距(因PISA 2012係以數學為主評項目,故以數學成績為評斷標準)。由表1所呈現的資料可知,臺灣高低社經地位學生的差距高達129分,在PISA 2012的65個參與國中位居最後1名(因有1個國家的數據未採計)。其他東亞各國的表現如何呢?新加坡高低社經地位學生的差距也高達104分,位居第53名,中國上海則有98分的差距,位居第48名,日本和南韓的差距則較小,分別為75分和79分,分居第17名和第27名。

2.高低分組學生得分差距

所謂高低分組學生得分差距係指該國數學得分前10%的高分組和得分後10%的低分組學生得分差距。由表2所呈現的資料可知,臺灣高低分組學生的分數差距高達301分,在PISA 2012的65個參與國中也是落居最後1名。其他東亞各國如何呢?新加坡差距高達275分,落居第63名,亦即倒數第3名,中國上海262分,落居第61名,倒數第5名,南韓也好不到哪去,254分,落居第56名,日本雖好一些,也有242分的差距,落居第43名。

3.優弱勢學校得分差距

所謂的優弱勢學校得分差距係指某國社經指數高於平均的高社經學校和社經指數低於平均的低社經學校,兩者學生的平均得分差距。由表2所呈現的資料可知,臺灣優弱勢學校學生的得分差距高達156分,同樣落居最後1名(因為有3個國家的資料未採計)。其他東亞各國的表現呢?中國上海差距137分,落居第54名,新加坡129分,落居第51名,日本差距125分,落居第48名,南韓差距120分,落居第47名。

4.標準差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東亞各國學生相互間的得分差距(標準差)情形。由表2所呈現的資料可知,臺灣學生標準差高達116分,仍舊是65個參與國中表現最糟的國家。其他東亞各國的表現如何呢?照樣好不到哪去:新加坡105分,落居第63名,和以色列並列倒數第2,中國上海101分,和斯洛伐克並列第61名,南韓99分,落居第57名,日本94分,落居第47名。

從上述各項指標的結果可知,東亞各國在"高低社經地位學生得分差距"、"高低分組學生得分差距"、"優弱勢學校得分差距"和"標準差"等各項指標的表現,幾乎都落在後段班的位置:在上述4項指標中,臺灣、新加坡和中國上海的表現均遠不及OECD的平均值,嚴重不及格,南韓和日本雖在"高低分組學生得分差距"的表現尚佳,但其他3項指標也都是非常不理想。

若只是拿東亞各國的表現來做說明,或許有人無法感受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必須拿一個國家來做參照,我們不妨就拿北歐的芬蘭來做參照吧!看看芬蘭在上述各項教育指標的表現又是如何。根據PISA 2012的資料顯示,芬蘭的"高低社經地位學生得分差距"為67分,位居世界第11名,優於東亞表現最佳的日本(75分,第17名);"高低分組學生得分差距"為220分,位居世界第20,也優於東亞表現最佳的日本(242分,第43名);"優弱勢學校學生得分差距"為39分,高居世界第2,更是遠優於東亞表現最好的南韓(120分,第47名);標準差85分,位居世界第19,仍舊優於東亞表現最佳的日本(94分,47名)。由此可見,遵循平等教育理念的芬蘭不只每一項指標的表現都遠優於OECD平均值,位居前段班的位置,更遠優於臺灣、新加坡、南韓、日本和中國上海這幾個所謂實施菁英主義的國家(經濟體)。

如果覺得這樣的結果還不足以凸顯出東亞各國教育成就悽慘的程度,那麼不妨再來看看東亞各國和芬蘭低成就學校、中等成就學校和高成就學校的分布情形。

圖2  各國(經濟體)各程度學校分布情形(資料來源: OECD, 2013)

由圖2所呈現的資料,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芬蘭中等成就的學校數量超過七成,遠遠高於其低成就和高成就學校的數量,而且高成就學校的數量還稍多於低成就學校,這表示芬蘭當局將資源提供給絕大多數的學生,盡量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教育的服務,雖仍有低成就學校,但比例非常低,政府當局只需稍微加強資源的提供,即可補足這些學校的需求。由於主要支撐社會的中堅人才居於多數,而且社會兩極端的人才居於少數,因此無形中為社會的穩定提供堅強的支持力。

反觀東亞各國,日本、中國上海和臺灣低、中、高成就學校的分布情形,均呈現M型化分布,亦即高成就和低成就的學校數量佔最多數,中等成就的學校佔最少數;新加坡則是中、低成就學校的數量遠高於高成就學校,南韓則是高成就學校的數量略高於中等和低成就學校,但基本上各成就學校的數量相差不多。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這些東亞國家因奉行著菁英主義的教育政策,將大部分的資源都提供給少部分的"菁英學生",而忽略了大多數的"非菁英學生",結果造成低成就學校的比例居高不下,這對社會的長期發展無疑具有潛藏的隱憂。

就拿臺灣、日本和中國上海來說吧!這些國家(經濟體)各成就學校均呈現M型化分布,意味著原本應該佔最多數,未來足以支撐整個社會的中堅人才向社會的兩端流動,如此即可能造成兩極化的社會,亦即一個國家彷彿被分成了兩個不同世界,但這兩個世界的人民不論在價值觀、生活型態、生活素質、文化等都差異極大,卻又必須相互接觸,最後就可能摩擦不斷而導致嚴重的社會分化與對立,甚至造成社會的動盪與紛擾。尤其臺灣和日本的學校分布不僅呈現兩極化,而且高成就學校的數量還低於低成就學校,顯示這兩個國家的教育當局將教育資源過度傾斜於極少數的"菁英學生",嚴重忽略了絕大多數的"非菁英學生",而形成了所謂的"寡頭中堅",這是非常危險的現象。南韓的情況稍微好一點,高成就學校的比例佔最多數,中、低成就學校的比例則稍低,即使如此,低成就學校的比例仍舊偏高,無形中對整體國家的發展造成拖累。而和南韓恰巧相反的新加坡處境則更糟,高成就學校的比例不到三成,竟遠不及中、低成就學校趨近四成的比例,亦即低成就的人才成為整個社會的多數者,如此對於整個國家社會的發展將造成極為嚴重的負擔,情況可說是極為嚴峻。只要低成就學校的數量居高不下,未來極可能產出數量龐大的低成就人才,結果就可能拖垮國家的教育、經濟、治安等各個方面,甚至拖垮整個國家的未來,而那才是我們所應該要關心的重點。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質疑:芬蘭教育只是公平,但成就一定不怎麼樣吧!

如果真是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從PISA 2012的資料可知,芬蘭學生3科總分1588分,僅稍落後於臺灣的1606分,區居世界第6,而且芬蘭閱讀和科學的表現分居第6名和第5名,均優於臺灣的第8名和第13名。芬蘭學生不只分數高,而且學習效率更是驚人,以123.05分高居世界第1,勝過排名第2的日本20.34分,排名第16的南韓43.92分,排名第22的臺灣49.52分,排名第48的新加坡67.81分,更遠勝過排名第51的中國上海72.14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東亞各國奉行菁英教育的作法就是只把焦點放在極少數的"菁英學生"身上,讓他們獲得優質的教育,而讓絕大多數的"非菁英學生"得不到等質的教育,結果就是學生的考試分數雖高,卻非常沒有效率,而且極度教育不公平的代價就是產出了數量龐大的低成就人才,不僅可能拖垮國家整體發展,甚至可能造成社會的分化與對立,最終導致國家社會的動盪與紛擾;至於遵循平等教育原則的芬蘭,不僅教育成就非常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是遠勝過東亞諸國,而且實施公平教育的結果就是讓所有的學生都享有均質的教育服務,創造出數量龐大的社會中堅人才,使得人民的整體素質都非常高,進而在各個領域都有傑出的表現,而且社會又非常穩定祥和。

對於這樣的結果,試問實施菁英教育的東亞各國還值得臺灣效法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