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二仁溪生態復育的故事給予臺灣教改的啟示

李明洋

趁著元旦假期,一家人報名參加了由"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以下簡稱舢筏協會)"舉辦的二仁溪生態活動之旅。一行人在舢筏協會蘇水龍總幹事的帶領下,見識到了二仁溪畔豐富的濕地生態,也見證了二仁溪在一群有識之士的努力下,逐漸恢復了往日的榮景。然而,對於我們每一位關心教育的人來說,二仁溪生態復育的故事其實正足以做為國內教改的重要參考。

回顧二仁溪的歷史,早在16至17世紀,這條長達60餘公里,橫亙在臺南與高雄間的界河曾經是渡海來臺先民賴以為生的生命之河,兩岸民家捕撈河中魚蝦為食,並引河水灌溉良田。然而,這樣的光景只維持到1960年代。臺灣自1960年代初期,即開始從美國進口大量的廢五金,有鑑於廢五金有利可圖,於是廢五金廠房一間間地在二仁溪畔佇立起來,業者以露天燃燒,酸洗的方式,從廢五金中提煉貴重金屬,並將無數的有毒廢棄物堆置在河畔。結果從工廠排放出來的汙水,加上廢棄物被雨水沖刷出來的劇毒汙水,均一股腦地流入了原本清澈的二仁溪,不僅毒死了河中的生物,影響了居民的生計,更摧毀了原本美麗的河川生態。直到1987年,二仁溪爆發了驚動中外的綠牡蠣事件,國際人士譏諷二仁溪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並冠以"臺灣黑龍江"的不雅封號。

由於受到民間環保團體及國際輿論的撻伐,政府遂在1993年禁止了廢五金進口,但酸洗業者依舊活躍。1995年,在蘇水龍總幹事的號召下,當地居民自發性地組成了茄萣鄉舢筏協會(即現今的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以捕魚的手拿起了相機,開者小舢筏巡守二仁溪",將沿岸垃圾予以清除。但這樣的作為並不能阻止酸洗業者持續將毒水排入溪水,將數量龐大的有毒廢棄物傾倒在河岸的惡劣行徑,而且不肖業者甚至還惡意攻擊巡守隊,威脅其生命。

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持續推廣環境教育活動,對二仁溪生態復育居功厥偉

在舢筏協會等環保團體多年的奔走下,終於在2001年,環保局及地方政府動員了700多名警力,將河岸兩旁的廢五金熔煉廠強制拆除。然而,早先由廠家所棄置的大量有毒廢棄物卻仍堆積在河岸兩旁,繼續汙染著二仁溪。即使巡守隊及當地居民都知道這些廢棄物位在哪裡,也知道這些廢棄物都含有劇毒,但要把這些廢棄物清除乾淨,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但他們仍舊不放棄,繼續進行沿岸垃圾清除的工作,並持續對當地居民及外地訪客進行宣導,以期減輕二仁溪的汙染程度。

直到2005年,隸屬於水利署的第六河川局為了整修堤岸,"意外"挖到了埋在二仁溪畔的有毒廢棄物,整個事件才又爆發了開來。最後在台南社大黃煥章教授、蘇總幹事及各界環保人士的據理力爭,以及政黨及地方派系的各方角力之下,第六河川局只好承接下來,將河岸兩旁的有毒廢棄物予以清除,前後動支的經費高達44億餘元,遠遠超過當初整治堤岸所編列的預算。之後舢筏協會認養了河岸邊的一片土地,在蘇總幹事等人的努力復育下,將那片土地改造成濕地公園,同時配合高雄市政府休閒漁業政策,推動教育觀光,才逐漸讓二仁溪的重生露出曙光。

白砂崙溼地公園是二仁溪生態復育的甜美果實

總上所述可知,早期二仁溪係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的主要河流,但因為人類的貪婪,無情地摧殘這條生命之河長達30年之久。後來,當地居民嘗到了苦果,也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於是籌組社團,捍衛家園。然而,俗諺云:"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利字當頭下,要想移除廠家及清除數量龐大的有毒廢棄物,豈是當地居民所能承受的重擔。不過,就在中外輿論的撻伐及環保團體的努力不懈下,政府當局才強勢拆除廠家,而後更因第六河川局的誤踩地雷,而逼得有關當局不得不出資整頓,最後終於把岸邊的有毒廢棄物予以移除,二仁溪也才能重現今日的樣貌。

由此反觀臺灣的教育現場,時下有不少人主張,教改應該由下而上,以實際的行動改革教育,以具體作為引起社會大眾的迴響,並透過這股龐大的力量,來迫使上位者從善如流,假以時日,必能創造出一番教育新氣象。這樣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我們必須認清,教改不只是民間由下而上單方面的執行就可以獲竟全功,有許多時候,當局由上而下的執行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甚至是關鍵且具主導性的因素。

這點我們從二仁溪的生態復育故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民間力量在整個復育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早先在地居民的自覺,以及隨後自發性的組織巡守,並結合各方環保團體的力量,與各地方派系角力,最後在工廠及有毒廢棄物移除後,持續進行著環境復育與教育工程。然而,我們卻也瞭解到公部門的力量在這整起事件中的必要性,當年若不是政府當局派出警力強硬取締及拆除工廠,可能直到現在二仁溪畔仍舊受到廢五金業者的荼毒;其後若不是有關單位斥資移除有毒廢棄物,可能直到現在二仁溪畔的有無廢棄物仍舊堆積如山。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單憑民間力量,就想復育二仁溪的生態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單憑公部門的力量,就想徹底整治二仁溪,使其生態回復到過往的榮景,並且建立起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同樣的,教改的過程中,要想單憑民間的力量,遵循著由下而上的途徑去改革教育,那也是一件極為艱困的任務,甚至可能適得其反。當然,如果公部門在教改過程中,只一味地由上而下主導著改革方向,卻不願傾聽基層教育工作者的意見,最後的結果,就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即使經過了20餘年來的改革,臺灣的教育現場仍舊紛紛擾擾,幾無寧日。

從二仁溪生態復育的故事中,我們學習到的是,如果基層教師能夠團結起來,一定能夠形成一股極為龐大的由下而上的勢力。然而,就如同當初二仁溪居民及環保團體對林立河畔的廢五金工廠及有毒廢棄物一籌莫展,而必須依賴公部門的出手整頓一樣,教育現場也有太多的問題是民間教改團體所無法撼動的,例如學校規模、班級人數、基礎建設、師資培育、福利服務...等,這些都必須仰賴公部門的出手改革,才有轉變的可能。所以在教改的過程中,政府當局由上而下的力量仍舊是極為重要的部分。而如何讓這兩股勢力良性的互動與運作,乃是臺灣教改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正確理念的宣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程
(攝影 / 黃慧如)

那麼基層教育工作者可以怎麼做呢?筆者認為,就從自己做起,秉持著教育理念從事教育事功,讓教育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為基層教育的主事者,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是否發自內心關心校內的師生?是否願意敞開心胸與教師對話,並深入瞭解教師的需求?是否仍保持教學的熱忱,自我精進教育專業?是否會為了師生的權益向上級據理力爭?是否會挺身抗拒上級不合理的命令與指派業務?是否能夠婉拒與教育無關的應酬與關說?以及是否會為了校務正常發展,而拒絕外在惡勢力的入侵校園?身為基層教師,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把考試視為評估學生學習狀況及反省自身教學利弊的工具,而非以考試成績做為分類學生的工具?是否發自內心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是否讓每個學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是否將教育視為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否培養學生擁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是否將學生培育成自主學習的個體?是否努力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是否以鼓勵與讚美替代懲罰與酬賞?是否以身作則,時時努力精進,吸收新知新訊?是否在遇到困難時,能夠想方設法排除萬難?還是在惡劣環境的逼迫下淪落為全球教育改革運動(GERM)的追隨者,成為加快教育惡化的幫兇呢?

數量眾多的彈塗魚是二仁溪生態復育有成的最佳見證者
(攝影 / 黃慧如)

若每一位基層教師都能認清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一方面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成為啟發學生的人師,而非只是個教學技巧精良的教書匠;二方面把理想的教育理念廣為傳播,讓更多的人擁有正確的教育觀;三方面將基層不理想的教育現況及上層不合理的要求,藉由網路、媒體或教師團體向上發聲,使上層瞭解真相;四方面則透過中央或地方選舉等各種管道,將具有良好教育理念的人才送進國會殿堂,甚至入主中央,或許如此,臺灣的教改才可能有成功的一天。


參考資料

周佳蓉(2014): 認識二仁溪。上網日期: 2014.01.02。

陳慧屏(2006):髒臭如烏江 二仁溪嗚咽。新臺灣。

洪慶宜(2014): 二仁溪環境改造運動。台灣濕地雜誌,92,pp.8-12。

蘇水龍(2014): 整治二仁溪  讓老漁夫也有新溪望。台灣濕地雜誌,92,pp.13-16。

藍凱誠(2008/12/13): 彈塗魚、招潮蟹 乾淨的二仁溪回來了。聯合報。

公共電視(2008/05/09):我們的島:歷史的傷痛-二仁溪。

公共電視(2012/04/09): 我們的島:二仁溪的代價。

吳貴華(2014/03/31): 二仁溪生態旅遊啟航活動。太陽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