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興 / 摘譯
李明洋 / 評論
The Newzealand Herald / 2013-06-06
原文網址: http://www.nzherald.co.nz/nz/news/article.cfm?c_id=1&objectid=10888757
重點摘譯:
1.紐西蘭國會週二通過立法,為特許學校的建立掃除障礙。為此,身為特許學校捍衛者的毛利Te Arawa部落長老Toby Curtis表示,毛利人面臨嚴重的低成就問題將因特許學校的設立而獲得改善。
2.特許學校係由企業和社會團體負責經營學校,所受到的規範較公立學校少,這意味著學校在如何經營校務,以及該教些什麼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彈性。而政府將根據辦學績效,亦即有否提升教育成就,給予學校資助。
3.Curtis博士表示,當毛利人在主流教育裡的低成就問題如此嚴重之際,抗議特許學校的設立是虛偽的。他說,毛利人的低成就問題持續惡化到危及我們的教育體系,他們怎麼還敢醞釀去杯葛咒罵呢?"
評論 :
偏鄉地區及原住民孩童的教育低成就似乎是很多國家的教育問題,包括臺灣也是。雖然這些國家的主政者多半都能發現,也想改善這樣的現象,但可惜的是,往往沒有仔細地去探求問題的根源,沒有從偏鄉地區及原住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是一味地以本位主義去看問題,並擅自做決定,結果問題非但無法解決,反而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許多學校面臨裁班廢校的壓力,尤其偏鄉地區和原住民部落的學校受害最深,站在主政者的立場,或許"少子化"和"經濟效益"是裁班廢校的最有力理由,但若深層地去分析問題,則許多問題往往不是危機,反而是轉機。比如少子化,如果能夠趁此機會將班級人數降低,將平均每班人數降至25人或以下,豈不是能改善師資人力不足的問題,且能提升教學品質?又何需裁班廢校,打擊教師士氣,降低教學品質,以及造成師生及家長惶恐不安?又如有人認為人數過少不符合經濟效益,但將原本花費數千萬興建的校舍廢除,然後將師生遣散至他處,舟車勞頓,所耗費的時間、精力和油費,難道就符合經濟效益?再者,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哪怕是少數的學生,都有"平等受教"的權益,何以只因經濟考量,就強迫這些學子必須翻山越嶺,必須比都會孩子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就學,這麼做公平嗎?更何況,一所學校的存在,往往代表著一個地區的興衰,維繫著當地民眾的情誼,其價值早已超越經濟效益所能衡量的程度,這點主政者可曾去想過?
至於特許學校,這種源自於某些國家主政者為了因應公校品質"低劣"的問題而生的學校,許多人認為特許學校的設立確實能夠提升教育品質,其辦學品質乃優於公校,但其實特許學校的問題甚至比公校更多。例如過往許多的研究都發現,特許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品質未必優於公校,大多反而更差;其次,許多特許學校會有條件接受學生,亦即學校會拒絕接受諸如身心障礙學生、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學生、行為偏差學生或非英語系國家學生等特殊需求學生;再者,某些特許學校係由財團經營,因此在辦學上多少帶有濃厚的商業導向,甚至以不法的手段獲利;當然,特許學校最大的問題即在於會造私校與公校之間的競爭,而導致排擠效應,進而造成教育私有化的結果(前不久在美國佛州,家長團體即因意識到特許學校會造成教育資源私有化的危機,而不惜和主政當局及財團抗爭的事件)。
如果紐西蘭教育當局真以為特許學校是萬靈丹,那麼建議他們不妨去看看美國和瑞典的教育現況,就可以知道到底是不是那麼回事;如果還不知道該怎麼做,那麼建議他們不妨去看看芬蘭的公校,是如何的做到教育均質和均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