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
這20幾年來,臺灣教育當局、民間教改團體及家長團體無不亟思改革臺灣的教育:師資培育多元化、九年一貫、多元入學方案、大學指考、基本學力測驗、免試入學方案、特殊教育新課綱、教師評鑑、十二年國教...。然而,由於國家教育當局對於未來缺乏一套完整且清晰的教育藍圖,所以政府要員、政黨政客、學者專家、家長、校長、教師,甚至學生,人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以致於所有的教育政策幾乎都淪為華而不實的夢想,許多的教育措施幾乎都陷於且戰且走的窘境,更演變成無數場徒具形式的記者會和公聽會,雖然會場口水亂噴、砲聲隆隆,卻對教育現狀無多大建樹。
其實,就在這場教改混戰當中,臺灣的教育界正發生了一件意寓深遠的大事,可惜卻少有人去注意與討論。
是什麼事呢?
一本由芬蘭學者Pasi Sahlberg撰寫,2011年出版,榮登Amazon網路書店5顆星,書名為"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的國際暢銷教育書籍,2年後,終於在亟思教改的臺灣發行中文版了!!
這本由商周出版社出版,書名譯做"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的書,是難得一見能夠詳細敘說芬蘭教育理念、教改沿革、教育體制,以及教育藍圖的絕佳好書。只可惜,這本關乎大眾致深且巨的教育好書,似乎被埋沒在重視市場收益的臺灣書市裡,乏人問津。
臺灣是個海島,不像歐洲大陸,享有語言、資訊等各方交流互惠的優勢,所以更需要吸收海外的資訊,才能讓國人具有更宏觀的視野,進而透過討論與溝通,逐漸凝聚共識,一同為國家社會的未來勾劃出理想的藍圖。然而,臺灣的資訊卻是相當不足,而且非常失衡,我們只要看看現今的媒體,幾乎都只報導國內政治、社會和八卦新聞,至於國外的資訊呢?不是只挑幾個敏感的議題,就是買幾個搞笑滑稽的影片播播,從來就沒有認真的針對國際間的教育新聞製作過深入且精闢的報導。所以,臺灣大部分的民眾對國際教育的認識可說是乏善可陳,即便是教育專家也未必能夠對各國的教育政策及走勢深入瞭解,以致於許多人對於教育政策的制定,幾乎都沒有主見,或是停留在過去的印象,認為唯有某些國家的教育政策才是最好的,而任憑主政者訂定、規劃。所以,臺灣教育政策(政治、經濟等方面都一樣)的制定,幾乎都是採取"由上而下"的模式,只有上層說的算,基層說的若符合上意,就被上層拿去當背書,若不合上意,就只被當做耳邊風,頂多摸摸頭就打發了,根本不被當回事!
但問題是,這些主政者的心中到底對教育有沒有真正的認識?有沒有一套理想的藍圖?說真的,臺灣教育的藍圖在哪?我不知道,有誰能告訴我?
這幾年,芬蘭在國際教育的評比結果,都是一枝獨秀,不只學生各科的表現都名列前茅,而且城鄉學校間的差距也少,而所花費的平均教育成本也是相對較低,他的好已無庸置疑,但有趣的是,當我們在這一場場的教育惡搞聲中提出:"何不學學芬蘭?"時。大多數的人竟都會投以不屑一顧的眼光,揶揄道:"把芬蘭說的這麼好,是真的還假的!?"、"臺灣是臺灣,芬蘭是芬蘭,國情不同!"、"那是芬蘭,又不是臺灣!"、"臺灣人的素質沒那麼好,不可能的啦!"
但是,沒試過,又怎會知道不可能?難道,臺灣的教育繼續這樣惡搞下去,就會更好?
芬蘭教育的好,真的不要只以偏狹的國家民族觀去看待"芬蘭"這兩個字,就算不是芬蘭,那套教育模式就是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落實在一個國家,一群人身上,我們又為什麼不去明白,不去效法呢?反觀現在臺灣已經實施,或即將實施的許多教育制度,像極了美國和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政策與作法。我實在非常建議這些贊同美、英教育政策的人,去翻一翻,看一看這些贊同美英教育政策的國家,每天的報紙教育版。這些凡事服膺市場機制的國家,哪一個不是陷入嚴重的教育危機:學生在國際表現每下愈況、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教育當局實施嚴格的管控措施,導致教師罷工、家長憂心學生的學業壓力、學生對教育感到痛苦...。另一面,我們卻又看到芬蘭教育的報導,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往正向發展,而服膺芬蘭教育模式的組織、國家或地區,近年來也有數量愈來愈多的現象,例如歐盟會員國[1]、英國的蘇格蘭[2]、加拿大的亞伯達省和安大略省[3],[4]、沙烏地阿拉伯[5],甚至是我們的近鄰韓國[6]和馬來西亞[7],這些組織、國家或地區的主政者,都體認到,沒有考試的芬蘭教育模式才是真正能落實教育本質的模式,甚至已經著手實踐。難道這些攤在陽光下的事實,咱們的主政者和國人都沒看到?還是雖然看到了,卻仍舊視而不見?
有些朋友很熱心地建議我,應該多多介紹一些芬蘭教育的好,不要只是一味地批評服膺市場機制的美、英教育政策。我只需簡單舉考試這個例子做說明,就可以讓讀者諸君清楚地瞭解芬蘭教育的好。當我們臺灣的學生開始接觸學校教育,大大小小的考試就如影隨形,寸步不離,諸如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模擬考、國中升高中的基本能力測驗、高中升大學的指考,平常還有不計其數的隨堂考要面對。考試次數不僅多,而且考完後幾乎都要排名,似乎非得按照考試成績把學生由高至低,分出個勝負不可,坦白說,臺灣的學生真的是非常辛苦,也非常可憐。誠如嚴長壽所說的,臺灣的教育根本就是考試教育[8]!
但是芬蘭就不是這樣,芬蘭的學校沒有多少考試,平常考雖然有,但次數不多,甚至可以重考,因為考試的目的就是要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以及瞭解教師教學上是否有需要加強之處,所以不用說是排名,就連學生跟學生之間也不會知道誰的分數是多少,因為學習是自己的事,何須管別人如何呢?雖然芬蘭的學校也會有所謂的標準化測驗,但那是政府當局透過定時小樣本抽查的方式,以瞭解全國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做為制定教育政策,以及給予基層教育工作者教學上的參考。所以,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絕對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數字,以及了了幾句評語,而是將學生各種檔案、作業,學習觀察記錄等資料綜合起來的結果。當芬蘭高中生要畢業的時候,會參加所謂的畢業會考(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這就是芬蘭學校唯一的"關鍵性質考試(High-stakes exam)"。由於會考的定位在於資格考,目的在於瞭解學生是否吸收所學,以及證明學生是否符合高中畢業生應具有的資格,而不是拿來做為選擇大學的志願卡,所以學生可以在規定的幾個科目上做選擇,不僅可加考多科,而且某些科目還可以重考一至二次[3],[4],[9]。
正因為芬蘭學校沒有多少考試,即使有,也不去強調分數高低,所以學生不會為了分數錙銖必較,更不會因為排名高低而去排拒同儕,甚至惡性競爭,反而是透過相互合作的方式,共同學習,一起提升。而校長因為是由教學經歷資深的教師擔任,而且也要負責課務,所以能夠同理教師,與教師站在同一陣線,向教育當局爭取權益,進而共同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則因為受到教育當局和校長的信任, 以及社會大眾的尊敬,所以可以充分發揮教育專業,在寬鬆的課程綱要規範下,依照學生的特質規劃適性的課程內容[3],[4],[9]。正因為芬蘭的教育當局不去玩由考試分數堆積的數字遊戲,芬蘭的校長不去盲目要求無意義的考試績效,所以芬蘭的教師沒有被考試綁架,芬蘭的學生更不會被考試所束縛,所以學校教的課程內容和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擁有更多時間去從事多元探索,實際動手去體驗生活。
但我們臺灣呢?不管是一試定終生的以前,抑或是多試定終生的現在,"以考試分數高低來取士"的觀念仍舊濃厚,所以同學之間為了考試分數錙銖必較,許多家長則是為了讓孩子在考試中出類拔萃,盡可能地去選擇會"教"的教師,甚至干涉教師教學;許多校長為了提升學校的競爭力,所以鞭策教師務必拿出好成績;教師迫於無奈,只好把教育專業擺一邊,只把焦點放在提升學生的考試分數,只把重點放在考試高分的學生身上,所以我們只會看到學校把升學考的榜單貼在校園最醒目的位置,卻沒有多少人會去關懷那些考試分數較低的學生;至於補教業,更是惡劣,大多把學生當招生工具,將學生的大小考試分數、獎狀貼滿玻璃牆面,跑馬燈明目張膽指名道姓某某某高種狀元、榜眼,甚至花錢買學生的名字當補習班的活招牌。想想,這些我們每天接觸,感覺司空見慣的場景,有哪一個是符合教育的本質和意義?沒有!一個都沒有!!
分數高低真能代表一個學生的能力嗎?生活中的事物何其多,學也學不完,單單只以分數高低來衡量一個學生的能力,未免太過膚淺。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原本就要隨時掌握學生學習的狀況,而考試也不過是其中一個方法而已,可有可無,絕對不是教育的主體。但是一旦教育制度乃至於社會結構係以分數高低做為取材用人的唯一或比重較重的途徑,考試就絕對會軒兵奪主,躍升成為教育的主軸。其實,充其量考試不過只能代表某學生考高分,某學生考低分而已。難道分數考得高,卻一點也不懂得生活技能和做人道理的學生,甚至分數高是因為作弊得來的,結果就可以有較多的選擇權,而考試低分的,即使具有豐富的生活技能,也懂得做人處事道理的學生,就沒有多少選擇權,這樣公平嗎?
而最令人感到諷刺的就是,這些每天汲汲營營去追求高分,去絞盡腦汁提升競爭力,成天追求卓越掛嘴邊的國家(包括我們臺灣在內),卻在連年國際學生評比"競賽"中的表現,遠遠不如芬蘭!!我想一定有人會說:"那不過是閱讀、科學和數學幾科而已,又能代表其他的領域嗎?"但我必須這樣說,如果連其他各科也都要納入"評比",那麼芬蘭鐵定會贏更多,相不相信!
老實說,芬蘭教育的好實在是太多了,除了考試少以外,教師教學擁有絕對的專業自主權,教師授課時數少,沒有規定要寫聯絡簿,而且沒課可以不用到校,社會大眾絕對尊重教師的專業,不會有人去質疑教師,也沒有監督教師的評鑑要應付,更沒有累死老師的雜事和多如繁星的活動要辦,班級人數維持在16個或以下,每班配置一位教師和一位助理教師,學生學費全額免費,還有免費的營養午餐供應,作業少,還可依照興趣選修上課科目,有課再去學校上課,學生學習非常快樂,家長也不用為了購買制服的事情傷腦筋,更不用為了選學校、選教師而到處打點、遷戶籍...,這些好實在不必我多所贅言,國內早有不少書籍提到,例如吳祥輝所寫的"芬蘭驚艷(2006)",天下雜誌出版的"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2009)",以及長年深耕芬蘭教育的"陳之華所寫的一系列探討芬蘭教育的書籍:"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2009)"、"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2010)"、"芬蘭教育給教師和父母的45堂必修課(2010)"、"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2011)"、"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2013)",以及今年甫出版的"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2013)"等,本本精彩,實在值得一看再看。但我相信許多人即使讀完了這些書,仍舊會這樣想:"這些作者都不是芬蘭人,也不是芬蘭教育核心的重要人物,所以說的不過都是些皮毛而已。"若真有這種想法,那麼我實在要大力的推薦這些人,務必要讀一讀這本由芬蘭教育核心人物Sahlberg博士所寫,商周出版社出版的"芬蘭教育這樣改!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2013)",讀完後就會真正瞭解到,何以我要極力推薦這樣的教育模式,以及為何我會納悶咱們臺灣教育為何不去學學芬蘭呢?不過這本書的翻譯有若干錯誤,如果行有餘力,仍建議閱讀原文。
芬蘭教育的好,歸納起來就是:主政者信任專業,無須忙於監督;校長感同身受,和教師共同努力;教師專業自主,享有自尊;學生則是快樂學習,成效又佳,如此家長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我實在想不透臺灣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學習芬蘭的教育呢?若臺灣的主政者仍視芬蘭教育的好而不見,卻仍要繼續學美英教育,或根本只是憑藉著一廂情願的想法,繼續這樣胡搞下去,我只能說,那就是"自甘墮落"、"自取滅亡"的作法而已!
參考資料:
[1]Finalnd Times. (2013/04/27). Efforts to ensure quality education underscored. Web address: http://www.finlandtimes.fi/education/2013/04/27/877/Efforts-to-ensure-quality-education-underscored.
[2]BBC News. (2013/06/11). Scotland 'moving away' from formal exams. Web address: http://www.bbc.co.uk/news/uk-scotland-22865175.
[3]Sahlberg, P. (2011). Finnish Lessons. Teacher College, Columba University.
[4]Hargreaves, A. & Shirley, D. (2009). The Fourth Way. A Joint Publcation.
[5]Yonhap News. (2013/05/28).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enjoy test-free semester . Web address: http://english.yonhapnews.co.kr/news/2013/05/28/41/0200000000AEN20130528005751315F.HTML.
[6]Finland Times. (2013/02/17). Finland to export schooling expertise to KSA. Web address: http://www.finlandtimes.fi/education/2013/02/17/354/Finland-to-export-schooling-expertise-to-KSA.
[7]New Straits Times. (2013/05/18). Malaysia can become great through balanced education: Idris. Web address: http://www.nst.com.my/latest/malaysia-can-become-great-through-balanced-education-idris-1.281584.
[8]嚴長壽(2011) :教育應該不一樣。天下文化。
[9]Pahlberg, P. (2011). Lessons from Finland. American Educator, summer.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