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摘譯
Telegraph / 2013-06-13
原文網址: http://www.telegraph.co.uk/education/educationnews/10118458/Ofsted-report-fuels-debate-over-mixed-ability-teaching.html
重點摘譯:
1.儘管目前英國有1/3以上的學校,針對11至14歲的學生採用混合能力編班的方式授課,但根據教育標準局(Office i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所做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採取混合教學的班級中,聰明的學生只有1/5被教的很好(well taught),其他大多接受平庸的練習,以及難度不夠的家庭作業。對此,Ofted局長Michael Wilshaw強烈建議採取能力分組,認為此種做法可以讓聰明的孩子依照自己的學習速度而進步,而能力落後的孩子則可得到專業人員的幫忙,迎頭趕上。
2.然而,教師和講師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rs, ATL)指出,儘管能力分組的結果讓頂尖學生稍有進步,但該效益將因中間及後段學生表現下降而被抵銷。
3. 對此,Michael Wilshaw指出,除非我們擁有高品質且有經驗的人,知道如何處理混合能力的班級,否則將是行不通的。
評論:
甫踏入教育界時,我總認為,唯有採取分組或分班教學,才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才能讓教學順遂,然而,當教學歷練愈多,接觸資訊愈廣,對於這樣的看法逐漸有了轉變。在現今的臺灣教育界,其實有許多的制度和現象並非"必定如此",而應該是"不必然"是如此,端看教育主政者、教育政策制定者、第一線教學者,甚至是社會大眾如何去看待,去省思,以及去改變。
就以能力分組和混合教學來說,以目前臺灣的教育現況來看,每班學生人數居高不下,教師人數配額又少,加上數不完的考試要考,考卷要改,作業要批,聯絡簿要寫,活動要辦,以及應接不暇的評鑑要應付,要教師面對混班教學,又要求教學成效,實在是強人所難。但教育主政者和許多社會大眾不管,硬要教師照單全收,還要追求卓越,所以逼得許多教師將計就計:只要求學生熟練題庫,超時授課,把考試分數考高一點,就代表教學的成效卓越;只要依照評鑑指標做資料(即使是假的),把報告做得精緻一點,讓評鑑分數高一點,就代表辦學績效好;只要將備課時間(甚至上課時間)挪來準備活動材料,布置會場,把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就表示學校優質...;什麼叫做教師專業?什麼才是教育的本質?通通一概不管,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不斷循環,所以,即使許多學子在國外的競賽上頻拿大獎,我們卻發現大部分的臺灣孩子都很痛恨數學,被填鴨教學搞得缺乏創意;即使我國15歲的孩子在國際學生評量數學、閱讀和科學的表現不算差,但國人卻對當今的教育現況極度不滿,改革浪潮此撲彼起。
說穿了,臺灣的教育問題就是因為教育現場的條件不理想,使得教師無法盡情發揮專業,以至於無法照顧好每位孩子。但教育改革者往往以政治為考量,將專業排除在外,所以教育改革愈改愈差,非但不能改善教育環境,反而愈陷基層教師於水火之中。也因此,一些趨炎附勢、巧言令色的鷹犬大行其道,什麼教育專業、社會責任,哪管他們的事,唯有執行上意,加薪、升遷才是最重要的;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教書匠所在多有,反正過一天是一天,只要保住飯碗就好;至於那些嚴守專業,不願同流合汙的教師,則是筋疲力竭,兩面不是人,大有不如歸去之嘆!
於此,我們不妨想像一下,臺灣的教育現場如果是這樣:一個班級學生數只有15~20人,而且配額1名導師,1名助理教師,如有需要,還有特教教師、助理員和治療師的協助;平常除了開學日、畢業典禮、運動會,幾乎沒有活動;教師平均一天只有4堂課,不必站導護,沒有升旗、週會,也不必管合作社,有課再去上班,課程由自己規劃(只要符合精簡的課程綱要要求),沒有評鑑要應付,家長絕對尊重教師;學生要上的課,除了幾門必修課外,全部依照自己的興趣選修,考試不多,即使有,分數絕對保密,學習結果多半是質性評語,上課節數少,放學回家或是參與和自己有興趣的社團,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的補習班;校長由資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必須接受過學術界專業訓練),大家一視同仁,也要和教師一起排課,一起設計課程,沒有打考績的壓力或特權,沒有許多雜物要處理,也沒有督學、教育主管的視導而要奉承、應付,也不必為了搞學校特色而譁眾取寵地成立社團來吸引家長,更不必擔心減班超額的問題而到處宣傳學校有多棒,別校有多爛,或是盡貼紅單,吹噓升學率有多高而刻意製造明校光環;沒有私立學校,學費全免,每所學校都是一樣的,沒有校際排名,也沒有資源不公,所以根本沒有孰優孰劣,也因此家長不必為了選哪所學校而遷戶籍、講人情;教育主政者和政策制定者完全專業執政,由下而上,完全受到人民監督,施政績效沒有改朝換代的藉口,完全尊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如果我們的教育現況不再以成績去比較學生的優劣,不再試圖以指標去衡量教師的優劣,以量化數字去評斷教學的優劣,若是這樣,還有所謂混班教學是拖跨教育品質的說法嗎?還有所謂分組教學才是因材施教不二法門的觀點嗎?
別說是烏托邦,更別說是不可能,因為這是真實存在世上的教育現場,不信,去看看芬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