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摘譯
The Local / 2013-10-22
原文網址: http://www.thelocal.de/20131022/52511
重點摘譯:
1.雖然德國的學徒訓練制度(apprenticeship scheme)在世界各地廣受好評,且其青年失業率在歐洲諸國當中也是最低的,但是德國教育體系的素質卻充滿著矛盾。
2.德國在學生10歲或11歲時就實施分流制度,成績最好的可以就讀文法高中(Gymnasium),中等的就讀實科中學(Realschule),無法通過考試的就去讀主幹學校(Hauptschule)。在後兩個等級的學校讀書的學生通常會接受職業訓練或學徒訓練,大學主要是給文法高中的畢業生就讀。
3.根據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 Foundation)去年所作的一份報告顯示,只有教育不公平的地區才有品質好的學校,教育公平的地區,通常學校的品質都不好。例如柏林(Berlin)提供較公平的教育機會,但教育品質卻不高;而例如巴伐利亞(Bavaria)提供較高品質的教育,但對弱勢家庭的孩子卻不公平。
4.在學生年幼時即實施隔離的教育分流制,將最聰明的孩子送進大學讀書,並不能讓德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上名列前茅。今年,根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list),德國沒有任何大學排名前50位,只有10所大學擠進前200名,去年則有11所。
5.此外,根據本月初公布的PISA結果,每6名德國成人中,就有1名的語文程度相當於小學生的程度,只能閱讀和理解簡單的短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