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輔助科技與輕度障礙

Edyburn, D.L.原作

俞昭銘重點摘譯

原文出處: Edyburn, D.L. (2006). Assistive technology and mild disabilities.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ractice, 8, 18-28.

一、前言

輕度障礙學生的輔助科技需求常被忽略,直到1977年美國的IDEA聯邦法案為輕度障礙學生使用輔助科技的權利開啟了一道曙光。

二、必須檢視的3個問題

本文所指的輕度障礙係包括學習障礙、情緒或行為障礙以及輕度智能障礙等。此類型障礙的發生率頗高,根據2002年美國教育部門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係屬於輕度障礙。而這3大類別的人數,年齡介於6至21歲者,約佔全體身障學生的68.8%,約等於390萬人。

由於輕度障礙孩童從外觀看不太出來有明顯的障礙,因此常被成人誤解為不夠努力,而總是要求他們要更加努力,卻沒有去瞭解並提供他們適當的調整。

如果要為輕度障礙孩童設定合適的輔具介入計畫,就必需要瞭解障礙對其學習表現的影響。此時,有3個問題需要加以檢視:(一)確認學習表現;(二)確認輔助科技介入的轉捩點;(三)比較計算補救或補償的公式。以下依序說明:

(一)確認學習表現

在教室評估學童的日常學習表現時,都應該廣泛地評估學童的表現是失敗的、適當的,或是優異的。然而,大部份的教師雖然會從評估結果,解釋學生表現不佳的理由,但卻往往不是想辦法去解決背後的問題,因而導致適當支持性介人的失敗。

(二)確認輔助科技介入的轉捩點

究竟我們要花多久的時間決定學生可以使用輔助科技?或許低成就表現是可以考慮的觸發點。這裡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1.一個男孩在自家農場被割草機誤傷而失去了右手臂,雖然在當地醫院的醫護人員悉心治療與照顧下,男孩的傷口迅速恢復,但是創傷、失去、悲痛仍會縈繞著男孩和他的家庭。如果男孩的慣用手是右手,當他回到學校時,老師還會堅持要求他用右手寫字嗎?當然不會!他會在職能治療中被教導使用不同的補償介入方式去解決他的肢體限制。他可能學會用左手寫字,或者使用單手打字,或者使用語音辨識系統,或者使用橡皮圖章來迅速完成簽名等。

2.一個無法閱讀的孩子進到學校讀書,儘管老師盡了最大的努力,孩子辨識字母的速度仍然緩慢。因為他的聲韻覺識有困難,能認讀的常用字不多,也不喜歡閱讀或聽故事。升上四年級時,他的閱讀能力只達到一年級上學期末的程度。年復一年,他的父母和師長嘗試了各種教學法、材料,在閱讀上也投入大量的時間…。儘管大家盡了最大的努力,他仍然無法以流暢的速度來閱讀及理解文意。

對於以上所舉的兩個例子,有很多教育工作者看不出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舉例來說:第一個例子的重點在於個案的功能表現,我們會立即注意到明顯的肢體障礙,並且予以因應,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在失去右手之後,若還要求他用右手寫字是非常殘忍且無理的;然而第二個例子,儘管有大量的資料顯示,個案的某些感官功能存在著障礙,儘管他已歷經了數年的失敗,但在沒有證據會成功的情形下,我們卻理所當然地堅持他要比照一般同儕,採用相同的視覺、知覺及認知功能,花4年的時間去教他閱讀。由此可知,我們往往會忽略掉我們所持的雙重標準。

以上兩個例子都有足以提供考慮使用支持服務的轉捩點,第一例子是很清楚的,但第二個例子並沒有單一事件來觸發行動。因此,當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明顯受益時,我們還會持續多長的時間教他閱讀?重點並不是放棄教他閱讀,而是我們該如何發現改變策略以克服問題的契機。以輕度障礙的孩子來說,沒有任何突發的單一事件可以提醒我們。

(三)比較補救或補償公式

我們該如何決定補救(例如外加的課程、不同的教學法)或補償(例如認知補救的失敗及必要的補償的方法,以產生所需的成就水準)才是最好的課程?因為這個問題不會在輔助科技的評估過程中討論。

舉例而言,某個案在手術之後的復原期,雖然無法以右手完成某一動作,但他仍有機會做額外的治療。然而,若是進行截肢手術,那麼這樣的機會就不存在了。所以,接受截肢手術的患者,因為已經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完成該動作,所以毫無疑問地必須採用補償的方法。

雖然,教師對於補救的相關選項非常熟練,例如重複教學、使用替代的教學策略、工作分析法、作業減量、提供額外練習、一對一引導…等。但是如果補救和補償的方法總是奏效,那麼就不可能會看到如同第二個例子中的學生,在諸如識字解碼、解決基本數學問題及寫字技巧等發展性的任務中掙扎。

解決補救與補償問題是在於考慮補救與補償的互補公式,而不是在於做出要或不要的決定。因此,IEP團隊要討論並決定補救與補償的互補公式,以做為輔助科技評估的程序,進而決定兩者投入的百分比。這個補救與補償的公式必需要由IEP團隊去考慮相容性的問題、教學技能的培養,以及成就的支持。然而,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做?

三、以潛能來定位科技的介入以提升學習成就

在教育的過程中,若輕度障礙學生無法達到為他們所設定的學習和行為目標,有時我們就必須想到,可能需要提供學生科技工具和支持,使他們能夠順利地完成任務(Edyburn,2005)。例如,如果我們已經知道某個學生在信息的處理和檢索有障礙,那麼為什麼IEP小組不建議他使用網路搜索引擎的輔助科技ASK FOR KIDS網站(http://www.askforkids.com),讓學生有效地查尋任何不知道的答案呢?解決的方法如下:

(一)當學生無法獨自閱讀教科書時,可以提供電子檔及文字轉語音的軟體,讓他利用電腦,藉由聽覺管道來進行閱讀。

(二)當學生肢體有困難時,可以提供代寫的服務。

(三)可以提供數學與運算困難的學生網路工具WebMath (http://www.webmath.com),提供其計算和教學,以解決從小學乃至於研究所的數學問題。

四、瞭解科技扮演的角色來提升學習成就

以下幾個爭議常被討論:

(一)我們不應讓身障學生使用諸如拼音檢查或閱讀機等輔助科技,因為他們不能在公開的考試中使用?

截至目前為止,大多數的輔助科技被禁止在標準化考試中使用,因為擔心影響考試成績。其實,這種論點與30年前對計算機使用的爭論相似。直到教育工作者和測試開發人員意識到,計算機是無處不在的,而且使用者要知道如何操作計算機才能正確的回答問題。難道我們為了幾天不能使用輔助科技的考試,就剝奪學生在剩下的兩百多天裡,使用輔助科技的權利嗎?

(二)允許身障學生使用輔助科技是作弊的行為,因為學生根本無法完成任務?

不借助任何設備,獨立完成作業比藉由其他工具或資源來完成作業更珍貴,這樣的觀念明顯存在偏見。Hehir(2005)觀察到,大多數的人會高估獨立拼字的能力,而去貶低依賴拼字檢查的表現;他稱這種情況為「能力主義」,並且質疑其為一種隱藏的歧視,造成以身體動作來區分能力的一種文化態度上的偏見。

(三)允許身障學生使用輔助科技對其他同學不公平?

這個問題包含二個元素,表面上討論的是公平問題。然而這代表因公平而扼止了能力的發展。從幼稚園孩童的觀點來看,公平就是大家都拿到一樣的東西,但事實上,公平應該是大家會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四)如果我們允許學生使用輔助科技,他們何時能學會完成作業?

這種論述是荒謬的,如果套用在肢體與感官障礙的學生時,將會是下面這些情況:拒絕讓孩子使用輪椅,因為會使他永遠學不會走路;拒絕讓視障孩子使用螢幕閱讀器,因為會使他學不會閱讀。然而這種推論常會出現在文字與口語障礙及包含認知障礙孩子的領域中,例如「給孩子使用輔助溝通設備,他何時能學會自己說話」這種論調。我們必須要分清楚科技是使用於支架功能,使用一段時間後會撤除(例如腳扭傷時使用柺杖,腳復原後即可撤除拐杖),抑或是終身陪伴或補償障礙(例如視障學生所需的螢幕閱讀器)。

(五)如果我們允許身障學生使用輔助科技,會不會造成作業過於簡單且過於依賴而非獨立?

這包含數個問題:學習的概念、挑戰及專業知識的發展。如果一項工作太簡單,我們會覺得乏味無趣。如果一項工作太難,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就會逃避。學生所需要的正是符合他們能力的挑戰。然而,我們卻常認為有些學生一定會尋找最簡單的任務,而這種想法即常被用以反對提供障礙學生學習支持。事實上,針對學習所做的研究發現,學習者隨著時間、挑戰性和獎勵的增加,在達到較高的專業知識成就,便能支撐持續參與。當學生使用輔助科技參與學習任務時,他們即獲得了參與的機會,如果學習經驗是正向的,他們將可能繼續參與學習。假以時日,我們會將輔助科技作為一種工具,提供初始的協助,然後撤除,或做為終身支持的工具。

(六)學生必需在沒有輔助科技的協助下完成教師指派的作業,教師要讓學生準備好面對現實的社會,因為當他們步入社會時,是不能有這些輔助科技來協助他們完成工作的?

這一論點是持高標準的人無懈可擊的遮布。事實上,學校外面的世界是有許多的方法來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完成任務。技術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的選擇。

五、科技提高學習成就的聲明

由於輕度障礙學生的數量太多,因此主政者多不願批准輕度障礙學生對輔助科技的需求。如果批准一位,就無法拒絕其他人。也因此,輔助科技能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是相當重要的。

六、總結

    在過去的10年中,科技輔具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某些進展。然而,沒有證據顯示,所有輕度障礙的學生都能得到適當的輔助科技。因此,我們必須立即著手,為不足和未提供服務的範圍努力。此外,領導者必須制定適當的政策,並且要實踐輔助科技過程當中的3個階段:評估、介入和結果。當然,個人和組織的充實也同等重要。最後,為確保方案的成效,進行數據收集和評估是不可少的。

七、評論

筆者認為,輔助科技的使用與推展,除了設備的評估、取得與更新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和家長的認同,以及身心障礙朋友本身在使用上的意願。筆者在職場上曾遇到家長不願意讓孩子使用計算機、電腦等輔助科技來協助學習,原來家長心中躊躇不前的原因是,害怕孩子的能力會因為使用輔助科技而退化。然而筆者心中所懷疑的卻是,目前藉由人工輔助所進行的測驗成績,其中包含不少協助者的提示,如此依賴人力所得到的成績,恐怕才是真正阻礙孩子向前的最大因素!

當所有外力都撤除之後,留下來的只剩下孩子和他的機器。能操作機器的人本身已具備相當的能力與概念,才能獨立完成。我認為這也是獨立完成的一種形式,因為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