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學校教育被企業吞沒的美國

Paul Thomas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The Guardian / 2010-11-16

原文網址: 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cifamerica/2010/nov/15/education-schools

重點摘譯:

當今,位居美國教育界最高地位的領導人物,如教育秘書長Arne Duncan,紐約市教育總監Joel Klein和繼任者Cathleen P. Black,以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總監Michelle Rhee,都將企業化經營模式奉為圭臬,把自己當成公司的執行長在管理教育,實施改革。此外,還有身價上億的Bill Gates和Melinda Gates,以及Geoffrey Canada等企業界領袖和這些新興的教育領袖並肩作戰,宛如這些人就是當今美國教育的救世主。

在這些人當中,Gates、Canada、Duncan、Klein和Rhee不是利用自身在教育界的職位之便,就是透過那部叫好卻不叫座,而且充滿偏誤的教育紀錄片"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將自己的聲譽拉抬到巨星的地位。

究竟這些教育主事者和企業主有什麼相同點呢?

首先,他們都很少或根本沒有教學經驗和教育專業,他們有的只是管理和法律背景,卻藉由諸如"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等非正常管道,進入了教育界。再者,他們都大力提倡著一種信念,那就是深信領導權的重要性凌駕於教育經驗和教育專業之上

當Klein辭去紐約市教育總監之職後,隨即就任"新聞集團(News Corp)"的高階主管,而他的繼任者則是個雜誌主編,這顯示著美國民眾不但對學校沒信心,也對教師和教育專家沒信心。然而,更能用來做說明的則是,總統Obama任命Duncan的這件事,因為在民主黨執政之下,Obama任命了這個以企業化模式經營芝加哥公校體系的執行長擔任美國的教育秘書長。

秘書長Ducan和Obama如出一轍,舉起了剷除壞老師的大纛,卻漠視日益嚴重的貧困問題正在殘害著孩童和學校。當崇尚企業化經營的執行長和身價上億的企業主入主教育後,最顯而易見的後果就是由財團贊助的特許學校紛紛設立。對此,美國教育部釋出了消息,表明公部門對教育已束手無策,因此唯有仰賴私部門,方能拯救美國的教育。

但,這樣的訊息是正確的嗎?

事實上,企業界之所以急於取代公校教育,目的就是要掩飾以企業化經營美國教育是失敗的真相。反過來說,也就是要掩飾美國當局貽誤了公校教育的真相,而非公校教育造成了美國的失敗。

實施標準化、考試和績效責任制的運動,乃是奠基於教育可以改變社會的主張。而企業界及政客對績效責任制及特許學校的大力支持,就是要強化這樣的主張,因為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的話,不就承認將企業化經營奉為圭臬的美國經濟和政治結構出了差錯嗎?

而且,證據也不支持企業界。

根據Joseph Rowntree基金會(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的研究顯示,學生的學業成就只有14%歸咎於學校,其餘的86%則歸咎於校外因素。此外,David Berliner也提出了6個校外因素,這些因素在對抗貧窮和社會不公的成效乃遠遠勝過學校教育。

在美國,學生學業成就的差距和公校教育的不彰,實乃社會極度不公、教育企業化經營失效,以及奉行市場機制的消費文化所致。儘管學校並非元凶,但有太多時候,學校教育仍舊延續著社會的分級與階層。而且證據顯示,單靠學校的力量根本無法抵擋社會的強大力量。

其實,美國的真正失敗是什麼?是這個做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卻不願去面對一個讓20%以上的孩童遭受生活貧困及學校挫折的極度不公的經濟體系。很顯然的,美國早已背棄了民主。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Paul Thomas為南卡羅來納州(South Carolina)佛爾曼大學(Furman University)教育學系副教授,專精於教育政策分析,並長期關注弱勢學校相關議題,常在報章雜誌上發表評論,著有"Parental Choice?: A Critical Reconsideration of Choice and the Debate about Choice"、"Challenging Genres: Comics and Graphic Novels"等書,經營有部落格The Becoming Radicalby

(*本文取得原作Thomas教授中文翻譯授權,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