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解析臺灣PISA 2012系列(8)---臺灣教育豈非自相殘殺、勝者全拿?

李明洋

曾有中國教育界人士批評中國的學校教育採取的是"自相殘殺,勝者全拿"的教育思維,因而塑造出一個既不公正,也不公平的教育體系[1]。意即位居前段班的名牌學校佔盡了絕大多數的教育資源,然而非前段班的學校則資源匱乏,幾無翻身餘地。相較之下,臺灣的教育環境上自主政者,下至家長與學生,又何嘗不是奉行著"自相殘殺、勝者全拿"的思維呢?

長久以來,臺灣的主政者和學者專家滿腦子都是追求卓越,認為唯有透過競爭,學校才會有競爭力,前年李家同教授不是喊出了:"菁英應該跟菁英在一起求學、競爭"這樣的話嗎?[2]但是光憑口號,又如何能夠保證各校相互競爭呢?所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政策上給予勝出者較多的補助與資源,自然就可以讓各校相互競爭,進而達到提升競爭力的施政願景。

於此,我們不妨查閱PISA 2012所提供的資料,以瞭解臺灣各校相互競爭究竟到達怎樣的程度[3]:
 
圖1  各國校際競爭程度(資料整理自: OECD 2013, PISA 2012, vol.4, p.386-388)

 
由圖1所呈現的資料可以發現,在PISA 2012的65個參與國中,臺灣校際競爭的程度僅次於新加坡的99.3,香港的98.7,印尼的96.8和澳門的96.1,位居第五,高達96.0,顯示臺灣每100所的國中與高中,就有96所處於相互競爭的狀態。相較於芬蘭的46.7、瑞士的43.32和挪威的33.96,臺灣各校之間自相殘殺的程度,難道不大嗎?
 
除了讓各校自相殘殺外,從表2所呈現的資料,更可以讓我們清楚的看到,臺灣的主政者如何將"勝者全拿"的思維落實在生師比、師資、教師專業發展、基礎建設、教育資源和學生在校學習時數等種種施政措施上:
 
表2  臺灣、日本、南韓、芬蘭優弱勢學校各項施政指標差異情形(資料整理自OECD 2013, PISA 2012, vol.4)


1.生師比:

在學生與教師的比例方面,臺灣優弱勢學校均為18,顯示無論優勢或弱勢學校的師生比都相同,乍看之下似乎沒多大問題。然而,Linda Darling-Hammod指出,給予優弱勢地區或學校相同的資源,未必是公平的措施,因為弱勢學校面臨更多的困難,所以需要更多的資源才是較公平的作法[4]。反觀日本、南韓等同為東亞地區的國家,以及被譽為當今教育最公平的芬蘭可知,彼等國家弱勢學校的生師比均顯著低於優勢學校2~3人,顯見彼等國家的弱勢學校享有較低的生師比,亦即讓弱勢學校的教師負擔較少的學生數,使其更能照顧到每個學生。

2.數學生師比:

在數學科教師與學生的比例方面,臺灣弱勢學校為225.6,顯著高於優勢學校的122.2,顯示臺灣弱勢學校的數學教師所教導的學生數,幾乎是優勢學校的2倍,弱勢學校學生尚且需要教師較多的關注,更何況生師比還遠比優勢學校高,成效為何,乃可想而知。除此之外,臺灣無論是弱勢或優勢學校的生師比都高於日本、南韓和芬蘭,顯示臺灣數學科的生師比偏高,亦即臺灣數學教師的負擔遠較彼等國家重。值得注意的是,芬蘭優弱勢學校的數學生師比稍低於優勢學校的數學生師比。

3.師資短缺:

根據PISA官方的界定,師資短缺指數數值愈大,表示師資愈缺乏,反之則愈充足。由上表所呈現的資料可知,臺灣是四個國家中,唯一優弱勢學校師資短缺情形達到顯著差異的國家,弱勢學校的師資不僅顯著少於優勢學校,而且還是正值,也是四個國家中唯一弱勢學校師資短缺指數為正值的的國家,顯見臺灣弱勢學校師資短缺情形相當嚴重。

4.數學專業發展:

在數學教師參與專業發展人數比率方面,臺灣是四個國家中唯一優弱勢學校達顯著差異者,弱勢學校參與專業發展的人數比率不僅顯著少於優勢學校,而且兩者的差距也是四個家中最大的

5.基礎建設:

在基礎建設方面,臺灣優勢學校的基礎建設狀況在四個國家中算是最佳的,但弱勢學校的基礎建設指數卻呈現負值,顯示臺灣弱勢學校的基礎建設狀況並不理想,而且遠落後於優勢學校

6.教育資源:

在獲得教育資源方面,臺灣優勢學校的教育資源指數為0.85,是四個國家中最多的;弱勢學校的教育資源則是0.35,在四個國家中位居第二。雖然臺灣優弱勢學校所獲得的教育資源在四個國家中算是相對較多的,然而,臺灣優弱勢學校教育資源的差距卻是四個國家中最大的,而弱勢學校所獲得的教育資源仍遠不如優勢學校多。值得注意的是,芬蘭在這個指標中又是弱勢學校獲得較大的優勢,而且與優勢學校的差距還達顯著水準。

7.在校學習時間:

至於學生每週在校學習數學、語文和科學的時間方面,雖然每個國家的弱勢學校學生學習時間均不如優勢學校多,但在四個國家中,唯獨臺灣優弱勢學校學生的學習時間差距達到顯著水準,顯見臺灣弱勢學校學生的學習時間不如優勢學校甚多

總上所述可知,臺灣在數學生師比(數學科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師資短缺、數學(教師)專業發展(人數比率)、基礎建設、教育資源,以及在校(數學、語文、科學)總學習時數等指標,都是優勢學校佔盡優勢,尤其數學生師比、師資短缺、數學專業發展和在校學習時數等指標,優勢學校更是顯著地佔盡了優勢,這難道不是"勝者全拿"的最佳寫照嗎?

於是,整個臺灣的教育就在主政者"追求卓越"的施政大纛下,遵循著'"自相殘殺,勝者全拿"的遊戲規則,將多數的資源挹注在原本已佔優勢的學校上,使其在競爭的行列中更易勝出,進而囊括大多數的資源,致使弱勢學校資源更形匱乏,也就更無力與優勢學校競爭,最後導致校際差距日益擴大。

那麼,臺灣校際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由OECD出版的PISA 2012報告書已經把答案呈現在下圖之中了:

圖2  各國或經濟體校際數學得分差距因素組成成分(資料來源:OECD, 2013, PISA 2012, vol.4, p.65)
 
從圖2所呈現的資料,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臺灣校際差距是所有參與PISA 2012的65個國家中最大的,排名世界第一!!深究其因即可瞭解,臺灣校際差距之所以如此巨大,主要並非肇因於城鄉差距或身家背景等因素,而是因為學校政策、校務運作、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等政策因素使然(詳細論述請見"解析臺灣PISA 2012系列(5)---身家背景和城鄉差距真是臺灣教育不公的主因嗎?")。無獨有偶地,早在去年年底,即有某政黨立委召開記者會,嚴詞抨擊國教署長期推行的高中職均質化政策根本是玩假的[5],因為國教署明知臺灣校際極度不均質,卻硬是將許多品質未達標準的學校評鑑為優質學校,企圖遮掩校際不均質的事實,好交差了事;針對該項指控,國教署官員坦承不諱。總此而觀,造成臺灣校際差距的最大元兇,其實就是主政者本身,這對於口口聲聲要改善教育現場,提升國民整體素養的臺灣教育當局來說,豈不是極大的諷刺!?

然而,更大的諷刺的是,即便主政者再三強調十二年國教旨在適性揚才,因材施教,旨在破除分分計較,非名校不讀的升學主義餘毒,但各校相互殘殺的狀況,並未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實施而獲得改善,反而變本加厲,結果勝者依舊全拿

我們從一免的結果,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些招生情況較佳,報到率幾近滿額的多是以往高中聯考和學測錄取分數相對較高,以及大學聯考升學率相對較高的前段班學校;然而對於那些招生狀況告急甚至奇慘無比者,則多半都是以往錄取分數相對較低,升學率也相對較不理想的非前段班學校。

雖然不少人將這種現象歸咎於某些逼著子女非名牌學校不讀的家長,但我們不妨想想,之所以造成校際落差如此巨大的結果,難道不是因為教育主政者長期舉著"追求卓越"的旗幟,實則奉行著"自相殘殺,勝者全拿"的施政措施,致使整個教育環境充斥著該種思維,進而讓許多家長與考生被迫或自願奉此思維為圭臬,最後使得前段班學校繼續追求卓越,而導致後段班學校持續萎靡不振嗎?

更可笑的是,當十二年國教上路後,不少非前段班的公立學校因招生狀況不佳而備感憂心之際。咱們的國教署長竟不針對校際極度差距,各校極度不均質的情形深切反省,反而奉勸這些學校,"只要努力發展自己的特色,就不用擔心學生被私校搶走。[6]"言下之意就是:1.不是前段班的名牌學校就得努力發展特色;2.不努力發展特色,就等著招生無門;3.只要努力發展特色,就不怕學生被別的學校搶;4.只有搶贏學生,才可能翻身成為前段班的名牌學校;5.只有成為前段班的名牌學校才有競爭力,才有資格生存;6.搶不過別人,是自己的競爭力差,和國教署可沒關係。

國教署長的一席話豈不是臺灣教育長期以來奉行"自相殘殺,勝者全拿"思維的最佳註腳嗎?


參考資料

[1]Tim Walker(2013/12/07): Finnish Independence Day. Taught by Finland.(中譯版:PISA 2012後,芬蘭能否捍衛其教育獨立性?)

[2]聯合報(2012/08/12):李家同:國家需菁英 12年國教行不通

[3]OECD.(2013). PISA 2012 Results: What Makes Schools Successful? Resourc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Vol.4), PISA, OECD Publishing.

[4]Darling-Hammod, L. (2010). The Flat World and Education: How America's Commitment to Equity Will Determine Our Futur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5]臺灣醒報(2013/11/12): 優質學校玩假的 教部:改進!

[6]中時電子報(2014/06/24): 私校怨:公立搶走學生 等喝西北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