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解析臺灣PISA 2012系列(5)---身家背景和城鄉差距真是臺灣教育不公的主因嗎?

李明洋

先前,我在"解析臺灣PISA 2012系列(2)---讓臺灣出風頭的是排名嗎? "和"解析臺灣PISA 2012系列(4)---臺灣的教育成功嗎? "這兩篇文章中,引用PISA 2012報告書的資料分析指出,現今臺灣的教育環境正處於極度不公的險境之中,不僅高低分組學生及個別學生間的數學得分差距均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優弱勢學校間的得分差距也排名世界第一,這樣的結果對於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即將邁入第50個年頭,目前還如火如荼推行12年國教的臺灣教育當局來說,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

然而,正當外界質疑臺灣的教育體系何以如此不公之際,咱們的國教署長竟然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應該是和社經背景、城鄉差距相關[1]"。言下之意,似乎認為學生的身家背景和城鄉差距是造成臺灣教育如此不公的主因,而非教育政策使然!

但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從PISA 2012所提供的資料可知,臺灣的貧富差距指數為2.15,在65個參與國或經濟體中排名第46,是貧富差距幅度相對較小的,可是臺灣貧窮和富裕家庭的學生,數學得分的差距卻高達129分,位居世界第一。若說貧富差距真的是導致教育不公的主因,何以諸如香港(2.50)、德國(2.41)、新加坡(2.34)、比利時(2.32)和列支敦士登(2.31)等貧富差距情形遠比臺灣嚴重的各國或經濟體,貧富家庭學生的得分差距卻都遠低於臺灣,依序是68分、102分、104分、115分和74分,亦即彼等貧富差距懸殊的國家或經濟體,教育不公的情況竟都不如臺灣嚴重呢?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圖1所呈現的"各國或經濟體校際數學得分差異因素組成成分":


圖1  各國或經濟體校際數學得分差異因素組成成分

在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構成各國或經濟體校際(各校之間)數學得分差異的可能因素包括涉及學校政策、校務運作、學校資源和學習環境的"學校經營(淡藍色)"、"學生和學校的社經背景(淡灰色)"、將學校經營及學生和學校社經背景合併的"合併因素(深藍色)",以及"其他因素(深灰色)"。畫面上,X軸代表的是上述4種可能因素的累積解釋量(百分比),解釋量愈大,代表該因素對學生數學得分差異的影響程度愈高;累積解釋量愈大,則表示該國或經濟體校際間的得分差異性愈大。

由圖1所呈現的資料可知,在PISA 2012的65個參與國或經濟體中,臺灣的校際差異累積解釋量為66%,遠高於OECD平均的36.8%,位居世界第一,顯示臺灣各校之間的得分差異極大,也就是說臺灣各校素質不均的情況非常嚴重。接著,就各組成因素對學生數學得分的影響程度而言,"學生和學校社經背景"的因素解釋量只有3.6%,遠不及"其他因素"的5.8%,學校經營"的11.7%,以及"合併因素"的44.9%。意思就是,如果只考慮學生個人的家庭和學校優弱勢學生的背景,對學生數學得分的影響程度根本不到一成。

至於說城鄉差距對臺灣教育不公的影響,在這張圖裡,符合這個條件的,似乎只有"其他因素"。就算把其他因素都歸咎於城鄉差距,因素解釋量也只有5.8%,不到一成。

由此可見,不管是學生身家背景或城鄉差距的因素解釋量都不到一成,顯然這兩個因素對學生數學得分差異的影響力可說是微乎其微。反倒是由學校政策、校務運作、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所構成的"學校經營"這個因素的因素解釋量達到11.7%,遠高於學生身家背景和城鄉差距的因素解釋量。由此可知,將臺灣教育不公的主因歸咎於學生身家背景和城鄉差距,說得通嗎?

事實上,論斷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教育體系是否公平,除了以貧富家庭學生的得分差距,以及社經地位對學業成就的影響程度(詳見解析臺灣PISA 2012系列(4)---臺灣的教育成功嗎? "乙文)為衡量標準外,OECD官方尚以該國或經濟體的教育資源分配是否公平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於此,我們不妨看看圖2所呈現的"各國或經濟體教育資源分配與公平性":


圖2  各國或經濟體教育資源分配與公平性

在圖2中,X軸代表的是學校資源分配的多寡,數值由-1.5到1.5,以0為基準,愈往右邊,資源分配指數愈高,表示該國或經濟體提供給學校的平均教育資源愈多,欲往左邊,資源分配指數愈低,則表示該國或經濟體提供給學校的平均教育資源愈少;至於Y軸,代表的是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程度,數值介於-0.5到2.0,以0為基準,愈小於0(愈往上),即資源分配公平性指數愈小,表示該國或經濟體的教育資源分配愈公平,愈大於0(愈往下),即資源分配公平性指數愈大,表示該國或經濟體的教育資源分配愈不公平。

從圖2所呈現的資料可知,臺灣整體的學校資源分配指數為0.58,僅落後於新加坡的1.19、卡達的0.78和澳大利亞的0.68,排名世界第四,遠高於芬蘭的-0.2,南韓的0.06、日本的0.44,以及絕大多數的國家或經濟體,可見與其他國家或經濟體相比,臺灣提供給學校的平均教育資源是相當足夠的。

然而,在資源分配的公平程度方面,臺灣的資源分配公平性指數為0.47,高於日本的0.39、卡達的0.3、新加坡的0.04,更遠高於南韓的-0.01和芬蘭的-0.36,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排名落在後段班。很顯然地,臺灣的教育問題並不是資源不足,而是資源的分配不均!

總上所述可知,學生的身家背景和城鄉發展差異根本不是造成臺灣教育不公的主因,反倒是教育政策所導致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才可能是造成臺灣教育不公的元兇

發揮義務教育的積極功能,照顧好每個孩子,進而減少孩子的學習成就被社經背景和城鄉差距所影響,原本就是教育當局責無旁貸的重責大任。如果教育的成敗都只歸因於社經背景和城鄉差距,那麼請問,這個國民義務教育的設立到底有何意義?教育部的功能究竟在哪?教育官員又怎可如此輕描淡寫,怎敢如此轉移焦點,怎能如此問心無愧地面對國人?

若非無知,就是無恥!

企盼臺灣的教育當局能正視"教育嚴重不公平"的現象,深入瞭解問題所在,針對問題進行通盤而稹密的規劃與實踐,切莫把教育當成政治的祭品,如此臺灣的教育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1]張益勤(2013):PISA:台灣數學學習M型化。親子天下網站,網址: 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331

[2]OECD.(2013). PISA 2012 Results: Excellence through Equity. Giving Every Student the Change to Succeed.(Vol.2), PISA, OECD Publish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