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分組教學就是因材施教嗎?

李明洋

我非常反對目前就要上路的十二年國教,但我更反對"為了恢復升學主義"而反對十二年國教。

前年,總統府資政李家同在一場演講中痛罵十二年國教,他說:"教育要辦得好,一定要落實因材施教,問題是政府到現在都不肯承認沒因材施教。[1]"他這麼說我同意。

但他又說:"學習能力不好的學生應該經由分組教學,只要教師多注意,就可以把他們的能力帶上來",並且進一步認為應該要恢復國中基測,恢復有分數的升學考試,好讓菁英跟菁英在一起求學、競爭[1]。這樣的說法,我就不能苟同了。

就像李家同教授一樣,很多人都以為,理想的教育就是要落實因材施教,所以在作法上就要把能力相同的孩子放在一起學習。這樣的說詞,表面上看來好像蠻有道理的,但我認為這實在是一種誤導(雖然以前我也曾被這樣的觀念誤導過)。

李家同教授認為學習能力不好的學生應該透過分組教學,但我想問的是:究竟他所謂的學習能力是指哪方面的學習能力呢?是只有國、英、數、理化這些科目的能力才是能力嗎?那麼美術、體育這些科目,甚至與人接物,做人處事的能力又算不算是能力呢?究竟他所謂的學習能力不好指的又是什麼呢?是紙筆測驗分數較低的叫能力不好呢?是動手做的成品不被青睞的叫能力不好呢?是歌唱得不好聽的叫能力不好呢?是賽跑的速度不夠快的叫能不好呢?是平常欠缺生活自理能力,是打掃環境不夠乾淨的叫能力不好呢?還是和同儕相處不睦,抑或待人處事不佳的叫能力不好呢?

類似李家同教授所謂"分組教學"或"能力分組"的思維,基本上只是從非常狹隘的"分數"觀點去考量,這樣的作法無非是想拿一把尺,單純地把人的能力量化,然後按照量化的數據加以分級,最後再依照結果加以分組、分班,以及分校。就像現在的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一樣,認為分數就是用來衡量能力的工具,所以所謂的能力分組就會演變成升學主義至上,最後就會把人根據"分組結果"歸類為菁英和庸才,而造成了社會的階級,甚至演變成社會的對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即使出身明星高中、明星大學的人,生活技能卻是異常的拙劣,道德修養更是奇差無比,甚至畢業後蹲在家裡當尼特族、啃老族的人也所在多有,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分數高低絕對不能代表能力高下,分數高頂多就只能說是考試考高分而已,或者說是考試技巧較佳,考運較好而已,有些甚至是因為作弊技巧較強或臉皮較厚的緣故,實在不能單純地用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高下。但很可怕亦復可悲的是,諸如"分數可用來衡量能力"抑或"考試升學才公平"這樣的思維,卻仍根深蒂固地紮在許多"被升學主義摧殘卻又擁護升學主義者"的內心深處,包括李家同教授在內。

坦白說,所謂的能力分組、能力分班,甚至是能力分校,都只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採取一種"控制"的手段在主導學生的學習,而不是由學生本身的興趣與觀點出發。如果哪一天,我們的教育現場能夠像芬蘭一樣,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並且打破"班級"的模式,讓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衡量自己的能力,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然後和老師討論,設計屬於自己的學習計畫,並且按照自己的步調去學習,那才能說是落實真正的因材施教。

不然,退而求其次,比照現今的特殊教育現場,按照學生的各項發展與表現,由老師、家長、專業相關人員,甚至學生本人共同討論,以研擬出專屬於該名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畫",然後按照計畫的內容,逐步進行教學與學習。所以沒有什麼分數高低,也沒有什麼名次,只有達到目標與否,如此,才能勉強稱之為因材施教吧!

李家同教授批評"政府到現在都不肯承認沒因材施教"固然沒錯,但照他所主張的恢復有分數的升學考試,好讓能力不好的實施分組教學,好讓他眼中所謂的菁英分子相互競爭,又真能落實因材施教嗎?

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參考資料

[1]聯合報(2012/08/12):李家同:國家需菁英 12年國教行不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