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芬蘭給予中國和美國的啟示

Jiang Xueqin原作

李明洋重點摘譯

The Diplomat / 2012-01-03

原文網址: http://thediplomat.com/2012/05/what-israel-can-teach-china/

重點摘譯:

在Steven Brill的"階級鬥爭(Class Warfare)"一書中,作者剖析了美國的公校教育改革運動就是提倡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標準化測驗(standardized testing)和績效薪資制(performance-based pay)。

這場改革運動的成員包括了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出身,共同創辦了專精於讓貧困家庭子女考試高分以進入大學的"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KIPP)特許學校集團"的Dan Levin,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出身,曾任華盛頓特區教育總監,但被指控以行賄的方式,要求教師退出工會,以及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的Michelle Rhee,以及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出身,以聯邦教育資金為籌碼,迫使各州政府重視標準化測驗的美國總統Barack Obama。

因為這場教育改革運動結合了常春藤名校教育工作者的決心,常春藤名校出身的政治人物的力量,以及常春藤名校資助者的金錢,所以依附在標準化測驗裡的"績效責任制"將會日益成為美國公共教育的核心。

就像美國目前正在學中國,而中國也正在學美國。最近,總部設在華盛頓的非營利組織"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公布了一份報告指出,目前美國校園裡共有15萬8000個中國留學生,而且有個趨勢是中國留學生喜歡前往美國的私立高中就學。有愈來愈多的中國中產階級父母了解到中國實施的高考有其侷限性,也因而造就了一個廣大的美國私立菁英學校市場

在未來的5至10年,美國和中國的教育景況將會非常趨近,那就是為大多數的學生實施標準化測驗,以及為富裕家庭的子女提供私立菁英學校。這個教育趨勢只不過是反映出這兩個國家社會經濟層面上的廣大不公,以及兩方政府不願或無力於解決該問題。

但是,美國和中國不應相互模仿對方最糟糕之處,而是應該向芬蘭的教育體系取經。芬蘭籍記者Anu Partanen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發表的文章中指出,驅使芬蘭教育成就的主因是芬蘭人對於同理心(compassion)和平等(equality)的重視,而非強調競爭和追求卓越。她批評美國的私立學校體系採用標準化測驗來分類學生,傾向於採取"績效責任"的制度,以及常春藤名校因而對競爭、考試和菁英主義的倍加重視。

改革者認為標準化測驗會驅使公共教育採取合理的行動,負起績效責任,以及培育出菁英領袖人才,亦即使用短期的酬賞制度去激勵學生學得更佳,教師教得更好。許多常春藤名校就是在這種短期酬賞制度的刺激下,自然而然地認為只要提供短期酬賞,就可以促使每個人做出最佳的表現。

然而,這種作法卻被現有的證據所推翻。在"傾斜:非理性行為的不可抗拒之拉扯(Sway: The Irresistible Pull of Irrational Behavior)"一書中,作者Ori Brafman和Rom Brafman以密西根州(Michigan)安娜堡(Ann Arbor)的一所名為"社區高中(Community High School)"的公立學校為例,指出該校的管理者訂出了高標準,但規範很少;大部分的學生都在智能和創意上盡情發揮,只有少數的學生翹課。為了改善翹課的情況,校方擬定了一個先導計劃,只要學生完成課程,教師就可以獲得額外獎金。結果學年結束時,學生的課程完成率大幅提升,教師也獲得了獎金。這是不是個符合常春藤名校的治校理念而獲致成功的案例呢?

其實不盡然。如果我們仔細審視,就會發現儘管該校表現不佳的學生完成了課程,卻仍繼續翹課,而且學業成績還大幅下滑。對此,作者提出了解釋:"當校方引進了先導研究,教師為了保有獎金,於是開始致力於誘使會以各種方式翹課的學生出席。...突然之間,有蘿蔔(獎金)在教師們的面前晃動著。於是他們開始追逐獎金,而不再專注於教學。為了讓學生持續待在課堂上,教師安排更多的野外旅遊,並在課堂上辦派對,但這些活動或許並非他們初為人師時的理念。"

Daniel Pink在他的暢銷書"驅力:令人震驚的真相(Drive: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中援引豐富的科學研究證據,羅列出採取蘿蔔和棍子的獎懲制度做為驅力,將會造成的7種後果如下:

1.會消滅個人的內在動機;

2.會使個人的表現打折扣;

3.會粉粹個人的創造力;

4.會排擠個人的良好行為;

5.會鼓勵作弊、翹課,以及不道德的行為;

6.會讓個體成癮(於獎懲制度);

7.會將個體培育成短視的人。

芬蘭模式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獎懲制度使其教師表現得如此卓著,而是因為他們備受信賴與尊重。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快樂:從心開始(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一書中指出,要想在工作上表現卓越,個體就必須精熟、自主且有目標。由於芬蘭的教師擁有豐富的經驗,能夠掌控整個班級,也以發展出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做為教育目標,因而有助於使芬蘭成為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的地方之一。

這是一種全然不同的人生啟示,是常春藤名校教不來的。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江學勤(Jiang Xueqin)為前北京大學附屬高中副校長暨該校國際部主任,現為清華大學附屬高中(Tsinghua University High School)副校長。著有"創新中國教育"一書。

(*本文獲作者Jiang授權中文翻譯,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