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美國不能從芬蘭學習到的事

Pasi Sahlberg原作

李明洋重點摘譯*   

原作出處: The Washington Post / 2012-04-17

原文網址: http://pasisahlberg.com/text/

重點摘譯:

當美國政府正打算改革公立學校體系的同時,有愈來愈多的教育專家也在觀察哪些國家的方案可行,哪些不可行,並以之為借鏡。目前美國政府已將焦點轉向國外表現優良的學校系統。也因此,最近在美國舉辦的教育高峰會遂成為國際教育的展演場。憶及兩年前,當美國教育秘書長Arne Duncan詢問一份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團隊所分析,名為"卓越表現者和成功改革者:美國從PISA獲得的教訓(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s: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 “的報告時,我也是團隊成員之一。在該報告中,我的國家芬蘭也列名其中,此刻正獲得美國愈來愈多的關注。

在過去的10年間,芬蘭已成為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典範。主要的原因在於芬蘭15歲學生在"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簡稱PISA)"閱讀、數學和科學等科目的成功表現。而自從OECD的報告出爐後,我才得已有幸在美國與立法者、政府要員、教師和家長接觸。無論我去哪,人們都會渴望聽一些和芬蘭教育及成就有關的訊息,尤其是他們能從芬蘭學到什麼。

然而,我說的卻未必是他們想聽的。事實上,雖然我們確實可以學習國外的教育體系,並藉此對自身的教育體系更加認識,但我們卻不能只是簡單地予以複製。那麼,哪些是美國不能從芬蘭學習到的呢?

第一,即便美國可以從芬蘭看到何謂"機會均等",但如果美國未能先針對學校體系進行根本性的改變,那麼所謂的(機會)均等將無法實現。以下的3個問題需特別留意:

1.學校經費:芬蘭學校無論位於何處,無論所在的社區是否富裕,所分配到的經費與資源絕對公平。

2.兒童福利:在法律的保障下,芬蘭的所有兒童都可接受到托育服務、全面性的醫療保建,以及社區內的學前教育。每所學校務須有一個福利團隊,為孩子在學校的福祉而努力。

3.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任何在芬蘭生活的人,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費用都是免費的。這使得每個人可以付擔得起,也可獲得較高的教育。

第二,學校的自主權和教師的專業是最常被用以解釋,芬蘭教育何以表現優異的最主要原因。學校是課程的主要設計者。而教師則是掌握學生進步與否的唯一權威。

在芬蘭,人們對學校和教師都信任備至,認為他們一定能夠履行職責。對學校,沒有實施外部的督察;對所有學生,也沒有實施標準化的測驗。為了分析全國教育的現況,我們只會進行樣本的抽測。在美國,除非社會大眾能和芬蘭一樣,願意信任學校和教師,否則課程和學生評量的主導權是絕對不可能放到學校和教師的手中。若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踏出重大的一步,亦即建立起更具一致性的師資培育體系。

芬蘭的師資培育體系非常的一致。教學是芬蘭年輕人最熱門的職業選項之一。在芬蘭,教師被視為高度專業的人員,如同醫生和律師。芬蘭共有8所大學負責培育師資,所有課程都達到相同的高學術標準。此外,研究本位(research-based)的碩士學歷是擔任芬蘭教師的最低要求。

事實上,教書在芬蘭是夢寐以求的專業,以我兼任教職的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為例,今年春天,小學師資培育計畫開出了120個名額,結果一共收到了2300件申請案。在我們學校以及其他7所大學的師資培育計畫中,教師必須能夠設計出自己的課程,評量學生的進步情形,持續不斷地增進自己的教學,以及促進學校的提升。除非美國將師資培育的品質提升,否則教師是無法享有和芬蘭相同的威望,受到大眾的信任,並且擁有自主權。

第三,許多前來芬蘭訪問的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從芬蘭的學校當中,發掘到創新的教學法和最先進的(教學)技術。結果,他們觀察到的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情形,和美國任何一所典型的好學校裡所看到的如出一轍。因為似乎在(芬蘭的)教室裡,沒有更多新鮮的東西發生,所以某些觀察家所幸將此(種學教學與學習型態)稱為"教學保守主義(pedagogical conservatism)"或"非正式與輕鬆的教育型態(informal and relaxed)"。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芬蘭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芬蘭的教育)絕大部分乃取決於美國針對課堂的創新及學校的改善所進行的研究。例如,目前廣泛實施於芬蘭學校體系的合作學習和檔案評量,就源自於美國課堂創新的例子。

在針對芬蘭與美國教育的差異所做的眾多比較中,有一項非常關鍵卻又常被忽視的差異點,那就是在美國,教育被視為個人的事,大多數的人認為(只要經由)私人的努力,就可以促成個人的成就。因此,學生和教師個別的表現成為了教育改革的焦點。相反的,在芬蘭,教育被視為公眾的事,要藉由公眾的共同努力,以成就公眾的目的。所以,芬蘭的教育改革非常關切教育體系對每個不同的學習個體是否公平。這應就可以解釋,何以美國如此鍾情於標準化的測驗,而芬蘭卻是執著於關切社會的不公平問題,以及學校要有能力處理個別學生的需求。前者追求的是"卓越",後者重視的是"公平"。

教育應該質量並進。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根據所蒐集的全球性調查數據,做出了這樣的結論:"在OECD會員國中,教育體系成效最佳的國家,就是那些兼具質與量的教育體系的國家。"

芬蘭教育所能展現給世人的(價值)就在於她的公平性與機會均等。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Pasi Sahlberg為芬蘭籍教育學者,擔任芬蘭國際行動與合作中心(Finland’s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and Cooperation)主任,並兼任Helsinki及Oulu大學教授。此外,亦是國際著名教改學者,曾任職於世界銀行(World Bank),並被許多國家聘請為教育改革顧問。著有暢銷書"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及該書續集"Finnish Lessons 2.0: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本文獲原作者Sahlberg教授授權中文翻譯,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