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專業要自我捍衛 尊嚴要自我覺醒

李明洋

這幾年,教育院所的教授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的手法屢屢推陳出新,只要過一段時間,和剛畢業或是正在修讀研究所的朋友和同事閒聊,就可以發現這些教授又有新的招式問世。說真的,在凡事講求"競爭"和"創意"的臺灣教育界,大專校院實在可以仿製中小學,在指導論文方面增設個"創意教授"或"Power教授"的獎座,報名者必定不絕於道。

舉個例子說吧!

不久前,我的一位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朋友,請我幫他看看論文。在談論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的論文中有一部分的內容用紅標呈現,詢問之下,原來是指導教授把之前某位學生的電子檔提供給他們這些正在寫論文的學生,要他們按照電子檔的格式予以"複製",然後在一些地方做修改,比如將原先的數據改掉,然後填上新的數據...(所以紅標的部分是範本,改好後就改成黑標)。坦白說,我的這位朋友還算認真,看他抱了好幾本統計書在研究,是真的想自己寫論文,但是我發現,他對於論文中的許多內容並不是十分清楚。深入討論之下,最後他坦承,因為教授直接要求他們這些研究生依樣畫葫蘆地"照本宣科",所以為什麼要這麼做,那樣寫,他實在是不知道。

其實,類似我這位朋友的故事也時常發生在我週遭的幾位朋友身上:

例如有一位就讀暑期碩士班的朋友說,他的教授整門課都在講鬼故事,全班同學哈哈笑之餘,有幾個同學自告奮勇地建議教授,可不可以回歸主題,講點東西,結果那位教授回說:哎呀!暑期班的同學不用講那些啦!不然大家會聽不懂,講講鬼故事,大家開心嘛!結果最後,除了我朋友和幾個同學自己去找資料,問人,所以還算瞭解外,根本沒人知道那門科目到底在說些什麼?

還有一位朋友,就讀碩士班期間幾乎沒跟指導教授討論過論文,他只把論文打好,以電子郵件寄給指導教授,隔一段時間後,指導教授再回覆信件。就這樣,直到他口考結束,兩人的"書信往返"不超過五次。而更可笑的是,他的論文內容幾乎是另一本論文的"山寨版"。

當然,找槍手幫忙,甚至花錢找人代筆的也所在多有。

自從大專校院如火如荼地實施評鑑以來,許多學校為了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抑或苟延殘喘,不惜花大把鈔票,以獎學金、筆電、平板等做為禮物,做為招生的噱頭,甚至要求教授當業務員,到基層校園拉客戶;教授呢?不少人為了討好學生,所以上課說些冷笑話、鬼故事,指導論文就提供範本,讓學生參考,或是睜一眼,閉一眼,得過且過;有些人則是為了多爭取點數,多投幾篇稿子,於是加快研究生畢業的速度,量產論文,研究生不多的,或胃口更大的,甚至不惜抄襲、造假...,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此起彼落,不一而足。當然,或許這種現象老早以前就有,只是評鑑實施後變本加厲而已。對於彼等教授,什麼研究倫理、道德勇氣,甚至社會責任的讀書人氣節,早已不關他們的事,還是顧好飯碗,續聘升等比較重要。

研究生呢?在這樣的氛圍下,自立自強的倒也有,但隨波逐流的更是一大籮筐,甚至把這些怪現象視為理所當然,而譏笑那些擇善固執的同學"冥頑不靈、不識時務"。所以,許多讀完研究所的,對於研究的方法和流程,根本沒學到多少,反倒是因為有了學位而沾沾自喜,不可一世。對於彼等教師,什麼研究倫理、道德勇氣,甚至社會責任的讀書人氣節,也不關他們的事,還是加薪比較實際,拿到學位比較重要。

所以,政府部門喊了好幾年,要追求卓越,大專校院也實施評鑑好些年了,卓越到哪去了?說真的,大專校院的某些教授要向下沉淪,後果由他們自己承擔,但基層的教師難道也要陪葬?無可諱言,有些基層教師去讀研究所,真的是為了錢,有些是為了名,而有些則是不知為何而讀...,但不管如何,既然花了時間,就該負起基本的責任,不為社會國家,至少也該為自己負起一點責任,好好地讀一讀,研究研究吧!不然怎麼叫做研究所呢?豈是去混的?如果去混,就能加薪,如果去混出來以後,就能脫胎換骨,說教師讀研究所的人數增加,所以教師的研究能力和素質有提升,別說是圈內人,就算是外行人也看得出來,誰會相信!!

研究法不行,素質沒提升,別怪教授混日子,領乾薪,要問問自己努力了多少:如果自己盡力了,還是不行,那就代表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或是時機還不到;如果自己不夠努力或根本沒努力,只是跟著指導教授一起胡搞瞎搞,研究到底怎麼做的,根本不知道,那就別抱怨教授,因為你也跟他一樣坐領乾薪,是共犯集團。

教師的專業要自己捍衛,要贏得社會的尊重,就要以身作則;要保住最起碼的尊嚴,就要自我覺醒,身體力行;若要靠評鑑才能換取社會的信任,坦白說,那就是教師自甘墮落,自我踐踏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