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篤實力行的口吃工程師-馬鈞

李明洋

中國有句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引伸的意思是說,有德行的人即使話不多,仍然會有很多人追隨他,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大抵就是這個意思。今天故事裡的主角,多少有一點這樣的意味,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馬鈞。

馬鈞,字德衡,是三國時代魏國扶風人。馬鈞從小就很有頭腦,喜歡動手做東西,尤其對機械方面的問題特別有興趣。不過可惜的是,由於患有口吃,所以引不起別人的注意。後來馬鈞當上了博士,藉著清晰的頭腦及靈巧的雙手,製作出精密的儀器,遂逐漸嶄露頭角。

馬鈞最早引起人們重視的是他對織綾機的改良。三國時期的織綾機,如果有五十條絲,就需要五十個踏板;六十條絲,就要有六十個踏板,馬鈞覺得這樣的設計,浪費時間又耗損體力,於是改良成十二個踏板。改良後的織綾機不但構造簡化,且織出的布充滿各式花紋,彷如自然的產物一般,這時人們才發現馬鈞技藝竟是如此超絕。

之後,馬鈞又從事多項技術的改進,結果都相當成功,博得了世人的尊敬。當馬鈞擔任給侍中的時候,有一次,常侍高堂隆及驍騎將軍秦朗在朝中與他爭論指南車的有無。高、秦兩人表示,史書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是騙人的,根本沒有指南車的存在。馬鈞卻認為古代確實有指南車,只是沒有遺留下來而已。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最後馬鈞說:「與其空泛的爭論,還不如試著做一個指南車來得有效。」(三國志.魏書.方技)於是高、秦兩人報請魏明帝下令馬鈞製造指南車。過了一段時間,指南車果然如馬鈞所說,展示在眾人面前,抨擊指南車存在的人也就無話可說了。

馬鈞住在洛陽。洛陽城中有塊地,打算拿來造園,但是馬鈞擔心無水可灌溉,於是他製作了一個提水的工具,名叫翻車。使用時由人在上面踩踏,帶動轉輪,轉輪上的水斗盛滿水後,待移至適當位置,再將水傾倒出來,然後繼續盛水,不斷循環。這種新式的工具比起當時流行的水車,效率更高,因此頗得時人的讚許。

有人獻給皇帝雜戲木偶,皇帝不滿意木偶只能做擺飾,想要讓他動起來,就徵詢馬鈞的意見。馬鈞表示不但可以使木偶動起來,還可以讓它更精巧。領旨後,馬鈞就進行改良的工作。他先用大木頭雕刻出形狀如輪子的構件,然後把它裝在地上,接著在下面暗藏機關,藉由水力發動,讓木偶動了起來,歌舞競技、擊鼓吹蕭、升堂辦案,變化萬千,無不令人驚駭。

馬鈞的才華也展現在軍事上。當時作戰,防守的一方常在城樓上懸掛濕牛皮,而攻擊的一方則以發石機投擲石頭,當石頭擊中城樓上的濕牛皮,濕牛皮就會落下,然而由於發石機無法連續擊發,所以往往敵軍會再披上濕牛皮,使得攻城的一方功虧一簣。馬鈞發現了這個缺失,於是他想,不妨用木頭做一個輪子,在輪子上懸掛數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關不斷轉動輪子,最後再割斷繩子,如此,輪子上的石頭就能不斷的飛射出去。為了證明想法的正確性,馬鈞在輪子上懸掛幾十個裝水的瓶子,結果瓶子果然能飛出數百步。馬鈞曾經看過諸葛亮設計的連弩,他說:「巧妙固然巧妙,但還不夠完美。」他覺得可以再改良,將其效率提高五倍。

馬鈞雖然長於工技,可惜不善口辯,經常吃了口吃的大虧。當時著名的地圖學家裴秀,對於馬鈞的表現頗不以為然,前來找他辯論。馬鈞口吃,自然辯不過他,裴秀就沾沾自喜,不斷的非難他。傅玄知道後,對裴秀說:「馬鈞心裡不贊同你的話,嘴上卻說不出來,這就是他辯不過你的原因。」(三國志.魏書.方技)當時的許多權貴就如同裴秀一樣,只在意馬鈞口吃的弱點,而漠視其既有的成就,所以馬鈞始終沒有擔任工程方面的主管。

儘管如此,馬鈞篤實力行的精神仍受世人崇敬,而其史蹟也被載入史冊,流傳至今。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馬鈞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

參考書目

一、陳壽,三國志。乾隆武英殿刊本。藝文印書館。

二、張彤,中國歷代科學家。建宏出版社。民82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