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仿效他國教育體系宜注意之處

Pasi Sahlberg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The Guardian / 2015-04-27

原文網址: http://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15/apr/27/britain-borrowing-education-ideas-finland

重點摘譯:

芬蘭的國會大選在這個月剛結束,在選舉期間,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提到了教育。但是在英國,兩個主要政黨在選舉期間至少都會提及教育的議題。其中,工黨向英格蘭表現不佳和貧困學區的學校提出了一種想法,想要將芬蘭的教育實務套用在這些學校上。

但我認為,英國的政治人物和政策制定者在借用諸如新加坡、加拿大或芬蘭等其他國家的教育構想時,實應審慎小心,因為某種教育體系在某個國家獲致成功,未必在其他國家也能同樣成功。政策制定者也應該對關於彼等教育體系的迷思,以及彼等教育體系成功的原因有所瞭解。

近來,對芬蘭教育最常有的迷思就是,芬蘭教育之所以成功,主要歸因於1970年代所形成的傳統文化,使其教育體系達到了世界頂級的水準;但自從1990年代開始,芬蘭採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進步教學法後,芬蘭的教育就逐漸地走下坡。這個迷思進一步地認為,當今的芬蘭教育體系模式並不適合英格蘭甚至其他國家仿效。

這樣的想法出現在這個月由總部設於倫敦的"右翼組織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Studies)"出版的手冊裡。該組織在這本名為"芬蘭的真正啟示(Real Finnish Lessons)"的手冊裡,針對以芬蘭教育體系為仿效對象的想法提出警告。該手冊作者,同時也是該中心負責進行教育市場改革研究的研究部主任建議當局,應該恢復以教師為中心及著重知識獲取的學校教育,同時也要實施市場本位的教育改革政策。這些建議不僅否定了上個世紀芬蘭教育的成果,也否定了世界上針對新式教學法及深層學習所做的絕大多數教育研究結果。

然而,該手冊把測驗成績做為認定一國教育體系成功與否的作法實是太過狹隘。因為單單只是學業成績優良,並不代表教育體系的品質就是好的。所謂成功的教育體系是不僅高低成就學生的差距很小,家庭背景不能對學生的學業成就起著重大的作用,而且教育資源也能做有效的分配。

該手冊推崇傳統的教育型態可以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卻忽略了日益增加的國際比較數據,以及針對良好教學法及學校改革所做的學術研究結果。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在最新出版的PISA 2012報告中,針對如何全面改善教育體系提出了4項建議。該報告指出,擇校和競爭並不能改善教育的表現;賦予課程和評量自主性可改善教育表現;私校學生數量的增加對整體教育體系的成功沒有幫助;以及表現最好的教育體系是既卓越,又公平。

從OECD各成員國所蒐集的各項證據顯示,市場本位的教育政策並不是改善一國教育表現的最佳方法,這樣的結論也和美國、智利和瑞典等國將市場本位的政策實施於學校改革所做的研究結果相當類似。

既然如此,為何現今世界上的許多教育體系還這麼堅持市場本位的教育政策呢?原因之一是,有愈來愈多的利益團體出資進行研究,以便對某種既定的政策提供支持的證據。而透過精挑細選出來的資訊,任何的教育分析人員都可以宣稱彼等發現是"證據本位",而且證實彼等想法是非常好的

有一件事是千真萬確的,那就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應該把複製別國的教育模式當成目標。芬蘭也不例外。各國政府真正應該做的是為其國家的教育勾勒出一個大格局。為每個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並非走回頭路,而是要建立起能夠培養孩子好奇心,使其天賦得以展現及滋長的學校。若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參考國際上經由研究所得的各種教育啟示,並按照各國自身的需求與能力將之融入其中。


作者簡介

Pasi Sahlberg為芬蘭籍教育學者,擔任芬蘭國際行動與合作中心(Finland’s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and Cooperation)主任,並兼任Helsinki及Oulu大學教授。此外,亦是國際著名教改學者,曾任職於世界銀行(World Bank),並被許多國家聘請為教育改革顧問。著有暢銷書"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及該書續集"Finnish Lessons 2.0: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本文取得Sahlberg教授中文翻譯授權,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