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中國的教育軍備競賽

Jiang Xueqin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CNN / 2014-09-09

原文網址: http://edition.cnn.com/2014/09/09/opinion/china-education-opinion/index.html

重點摘譯:

上週,中國當局針對高考公布了一份涵蓋層面極廣的改革列表。高考雖是一個極度競爭且異常艱辛的大學入學考試,但對大多數的家庭來說,卻值得去奮力一搏,以一圓其中國夢。

中國媒體宣稱,這些改革對中國的教育將是一劑靈丹妙藥,因為貧困家庭的子女將有機會擠進頂尖學府,而且學生也將不會無時無刻都處於壓力之下。

然而,根據1999年以來,我在中國教育界的工作經驗和個人的觀察,我認為除非中國政府下定決心廢除高考,否則缺乏系統性的改革終究是徒勞無功的。

據中國國務院的說法,英語將不再列入必考科目。學生必須考中文和數學這兩個科目,但其餘4科可以自由選擇,而且可以分開考。這種作法非常類似美國的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機制。

而且,大學也不再招收藝術家和運動員(譯者註:亦即不再因藝術或體育競賽獲獎而享有保送或加分的特權),因為那是個極易被濫用的制度。最後,當局還鼓勵大學為內陸貧困省分的學子增加名額,並將名額公諸於眾。

若要對近來中國的教育體系有所瞭解,我們就必須回到1999年的時代。

當時,前中國總理朱鎔基決定要讓房市和教育市場朝向自由化發展。於是,政府刪減了給予大學的補助金,迫使大學提高學費及增加招生名額。這樣的改變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在1991年,中國的大學入學率只有4%,但根據中國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如今的大學入學率已飆升到大約25%。而為了滿足民眾追求大學學位的市場要求,職業學院遂被整併為大學,大學相互合併成超級大學(super-universities),超級大學則設置衛星校區(satellite campuses)。

結果這個決定導致中國父母對教育的看法,以及雇主對大學學歷的看法產生了如下幾個嚴重的後果:

1.由於具備大學學歷者遠遠超過市場的需求,使得以往只需職校學歷者的雇主開始要求應徵者務必具備大學學歷,導致家庭遭受更大的壓力,而(必須想盡辦法)把唯一的孩子送進大學

2.大學學歷的重要性被嚴重地淡化,使得中產階級家庭認為把子女送去讀大學是不夠的,還必須要進入重點大學,最好能進入中國排名前10名的大學就讀。

3.造成教育朝向激烈地軍備競賽,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將務必成功的壓力加諸在他(她)身上。在中國,有著一條被公認為通往學業成功的道路,那就是學生一開始就要讀最好的小學,這樣才保證能進入最好的初中就學,然後才能考進最好的高中就讀,最後才能一舉中的,考上最頂尖的大學。只要學生在任何一個環節失誤,他們就會被公認為"失敗者"。

本質上,高考制度就是讓一大群人彼此相互推擠,將別人推開,好讓自己能夠擠進菁英大學的窄門。就算我們把這扇門塗上不同的顏色,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這扇門,或是讓特定的人插隊,這扇門終究還是很窄,也因此每個家庭都仍然會有虎媽和虎爸不時伸出獠牙和利爪,以確保子女能夠擠進那扇窄門。

經濟學家喜歡將高考這個制度稱為"零和遊戲(zero-sum game)",並且解釋何以學生會睡不好,壓力大,以及何以父母必須討好和賄賂老師。

所以,實質上,中國的新高考改革不過是在窗戶上做修飾而已。尤有甚者,中國的富裕人家和人脈廣闊的人家會在高考之外另闢蹊徑,將子女送進私立雙語學校和國外的高中及大學。至於那些沒錢可以張羅未來的人家,就只能被迫繼續留在註定會殘害子女的童年、好奇心和創造力的體制裡。

我認為,中國政府與其花費心思在裝飾高考制度的窄門,還不如集中資源為人民和國家提供更好的服務。

即使沒有人願意大聲疾呼,即使社會主義者創造平等教育的美夢已遭埋葬,但要向前邁進,中國就必須要採行一個足以讓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的制度。

亦即採行如芬蘭模式的早期兒童教育計畫,讓偏鄉貧困地區的幼童在年齡只有8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得到托育服務,以解決日後足以干擾成年生活的營養不足、讀寫困難和情緒不穩定等問題;採行如德國模式的強大職業訓練計畫,提供偏鄉貧困地區的人真正用得上的市場營銷技能,讓他們不必在田野上和工廠裡揮汗如雨;以及建立社區大學的制度,提供繼續教育的服務計畫,讓勞工得以提升自身的技能,甚至取得大學學歷。

上述3種模式中的任何一項,都是當今中國教育真正需要徹底改革的。如果這3種模式都能落實,那麼因此而獲益的人將能擁有美好的中國夢。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江學勤(Jiang Xueqin)為前北京大學附屬高中副校長暨該校國際部主任,現為清華大學附屬高中(Tsinghua University High School)副校長。著有"創新中國教育"一書。

(*本文獲作者Jiang授權中文翻譯,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