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摘譯、改寫*
MATH with BAD DRAWINGS / 2016-10-12
原文網址: https://mathwithbaddrawings.com/2016/10/12/why-competitive-marketplaces-are-an-awkward-fit-for-education/
重點摘譯:
人們說公立學校教育停滯不前!說公立學校毫無成效!說公立學校不知進取!說學校就應該像私人企業一樣去面對講求競爭的市場機制。他們還說事業的成敗乃取決於利潤,而消費者則是最終的裁判。
為何不把這樣的標準也套用在學校上面呢?
除非學校想要流失掉大量的學生,也不想要接受經費的資助,否則就必須進步。
但問題是,把這樣的模式類推到教育上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
1.就教育來說,所謂的"產品(product)",通常是很難評鑑的。更精確地說,"教育的消費者(consumers of education)"所要購買的是什麼?知識?技能?經濟的願景?還是長久以後(願望)的實現?因為想獲得巨大且有意義的成果,必須要花上一整個世代的時間才能水到渠成,所以就改採讓學校相互競爭的操短線方式,尤其是在考試分數和大學升學率上下功夫。
圖1 教育的產品是很難評鑑的(Ben Orlin, 2016) |
2.就教育來說,所謂的產品不只是提供給消費者而已。學校所要追求的是要培育出接受良好教育且認真負責的公民,那才是公眾所冀望,能夠嘉惠於我們每個人的公共資產,乃不同於家長所冀望,用金錢即可購買得到的私人資產。就經濟學的觀點,教育是一種"良性的外部效應(positive externalities)",但學校如果汲汲營營於相互爭逐短期成果(如前所述的考試成績、升學率等),這所謂的外部效應將會蕩然無存。
圖2 學校關閉了,學生該何去何從?(Ben Orlin, 2016) |
3.有競爭就必然會有失敗者。但我們都不希望有任何一所學校失敗。市場機制擅於"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就算前面開了9間公司都倒閉,只要第10間公司成功,我們就會稱他為贏家。高失敗率換來的就是消費者為那偶然成功所支付的高額價錢。但對教育來說,那卻是個非常糟糕的模式。公司倒閉了,員工和消費者可以另尋機會。但是學校關閉了,學生卻不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童年。
圖3 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童年(Ben Orlin, 2016) |
作者簡介
Ben Orlin為英格蘭伯明罕(Birmingham)的數學教師,曾在美國加州奧克蘭(Oakland)任教,教導過12歲至18歲學生,也教授過心理學、生物學、英文、知識理論和地球科學等科目。經營有部落格"MATH with BAD DRAWINGS"。
(*本譯文及畫作均取自Ben Orlin,並獲原作者授權,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