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芬蘭將再次大幅領先

Crawford Kilian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The Tyee / 2014-10-13

原文網址: http://thetyee.ca/News/2014/10/13/Succesful-Schools-Finland/

重點摘譯:

九月中旬,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在赫爾辛基(Helsinki)搭電車前往雷素綜合學校(Ressu Comprehensive School)。我這次是接受我的美國朋友Tim Walker的邀約,到他的6年級英語課堂上擔任講師。芬蘭教育在國際許多評量的表現都名列前茅。以往我只能在遙遠的彼端留意著芬蘭的教育,如今,我渴望著要親眼目睹芬蘭的課堂生態。

當我在大廳等候Tim的時候,我看到孩子們陸續進來。他們可能是小學或初中的學生,有白人、亞洲人、黑人和紅人,有幾個女孩頭上戴著頭巾,幾個男孩則拿著滑板或滑板車,他們都和赫爾辛基的大人一樣被手機給奴役了。

過不久,Tim來接我,並帶著我快速地參觀這所由醫院改建的學校。後來,他的一位同事告訴我說,原本的醫院在75年前的芬蘇冬戰(Finnish-Soviet Winter War)中,嚴重地受損。這所學校有點特別,因為她提供"國際文憑課程計畫(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以及實施"浸入式英語教育(English immersion)",而且全校有20%的學生為外籍學生。

我們先簡單地參觀了一間縫紉教室和一間烹飪教室,教室裡的男孩多過於女孩,然後再到他的班上。他從去年底開始擔任這一班的導師,他們之間相處的非常融洽。

進到教室後,隨即展開了一堂緊湊的45分鐘課程。當孩子們就位後,Tim透過iPod為他們說了一個故事,但只說到一個段落,就要求他們集思廣益回答問題。接著,我和他們之間有一個互相問候的儀式,這是Tim一直鼓勵孩子要去發展的社交技能,但大多數的芬蘭孩子並沒有被如此要求。於是,每個孩子都和我握手,向我說聲:"Hello"。

然後,Tim向學生說明即將分派(給他們)的工作是一篇具有說服力的論文;然後他向學生介紹我,並讓學生離開座位,圍成一個圓圈,開始問我問題,例如我寫過哪些類型的書?我賺了多少錢?還有,我年紀多大了?

接下來,我為孩子們示範了一篇標題為"為什麼芬蘭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的文章,讓他們知道該如何組織這篇文章。當我一有想法,就在紙上記下來,透過一台老式的投影機,讓孩子看到我的作法。我把記下來的想法圈起來,並編上號碼,告訴他們哪個是開頭,哪些是正面論述,哪些是反面論述,以及哪個是結論。

我有點趕,因為距離下課休息只剩下6或7分鐘,但還算順利。我覺得自己被安排在一個精心設計且緊湊的課堂活動裡,遠比我在大學的授課活動更有組織。想必Tim一定有充裕的時間來準備這堂課。

後來,Tim帶我到3年級的教室參觀副校長Juha Saamanen教導芬蘭語。我不必懂得芬蘭語,以判斷這門課上得到底專不專業。但是,Saamanen在課堂上,並沒有一副高高在上,要求學生全神貫注的姿態。他唯一展現權威的時機,就是偶爾當班上太過吵雜時,他就會把手指放在嘴唇前方。然後,突然寂靜了下來,只是一下子,就安靜下來了。

Saamanen向我簡單地說明,該班目前正在進行互助合作、社區和民主的課程。現在,每一組的學生都在為幾天後的學校參觀日(open house)做規劃,包括在一張巨大的海報上作畫,然後張貼在走廊上。當我們離開教室時,孩子們都還在安靜且有效率地工作著。老師則在各組之間遊走,向他們解說任務,問他們問題,協助他們順利進行。

課堂上有許多事都是學生獨自作業,獨自閱讀或在作業簿上做練習。教室裡的桌椅分成4群相互併排,還有兩台筆記型電腦和一個水族箱,整體的感覺相當簡單樸實。孩子的年級大約7歲或8歲,上課相當專心,沒有人發呆,或被別人的行為影響而分心。他們通常相互學習,有幾個孩子一起製作一個像是齊特琴(zither)的樂器,是準備在學校參觀日當天表演用的。

令我感到震驚的是,學生竟能如此寧靜,就和Tim班上的學生一樣。有一個男孩泰然自若地自我介紹,他來自西雅圖,曾住過加州,現在則住在赫爾辛基。另一個來自印度海德拉巴(Hyderabad)的男孩,英語也講得很流利。

在課堂快結束之前,Saamanen要所有的學生面向他,然後問他們問題,以瞭解孩子們從團體工作中所獲得的價值觀。很顯然地,從孩子們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他們確實是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就在45分鐘安靜且有產出性的課程結束後,孩子們就離開教室去進行下課休息活動。只見幾百個孩子在操場上活動,儘管只有兩個老師在那裡看著他們,卻沒有人胡鬧搗蛋。

後來,午餐時間到了。在用餐區的規劃上,有一部分就像一般學校自助餐廳一樣的擺設,還有一部分則設計成一個一個的用餐室。所有的餐點擺放在同一個區域,包括蔬菜沙拉、甜菜、燉雞肉、黑麥餅乾等,學生和老師都自己去取餐,用餐完畢,也自己清潔餐具。

學生用餐是免費的,老師支付的費用也不多。Tim向我指出(芬蘭的)孩子不浪費食物,因為廚餘桶裡沒剩多少東西。孩子用餐過後,托盤、餐盤和餐具都交由洗碗機處理。

午餐過後,我和學校的新任校長Leena Liusvaara坐下談天。這位校長在幾天後順利取得學校領導的博士學位。在談話中,她向我坦然地談論(芬蘭的)地方性和全國性的教育議題。其中有一點讓我十分驚訝,那就是儘管芬蘭的教育在20世紀末已相當成功,但芬蘭的學校卻要朝新的方向發展。

她對我說:"芬蘭完全(學校)教育的1年級至9年級課程即將要更新。雖然高中課程要等到下個階段才會更新,但所有科目的授課內容及新課程的草案內容都已經可以提供學校使用了。明年,學校將改寫各科課程,新的版本將從2016年的8月份開始實施。

屆時,教學將會有一番嶄新的氣象,尤其是"以探究為本位的學習方式(inquiry-based learning)",發現未來的學習工具,學習和教學科技,以及相互合作等。下個階段也會帶進所謂的"參與",亦即教師以新的方法邀集同事、學生、家長,以及各種相關專業人員,根據學校的需求,以團隊的方式提供服務。"

她表示,目前芬蘭教育文化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和芬蘭教育委員會(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提了一個名為"未來學校(Future Schools)"的計畫,試圖找出具體的步驟與方法,使學校領導、師資發展、學生學習和學校福祉更趨於完善。

她指出,"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結果並非永遠不變。芬蘭的學校必須改善,面對未來的需要,採取因應的措施。芬蘭學生的福祉向來不是很高,新實施的"學習環境參與"模式似乎是個可以解決此為題的辦法。課程改革、未來導向的思維,以及師資發展都要一併進行,這對於日後能否大幅度地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可能是極為關鍵的因素。不過,唯有以具體的方式將這些步驟寫下來才有可能(付諸施行)。

聽完了Liusvaara的一席話,讓我有了全新的體認。從兩堂課的觀察中,我發現芬蘭的學生無論是獨自作業、小組作業,或是全班作業,都是那麼的平靜、機警。下課休息時間,他們盡情地燃燒能量,(排放出來的二樣化碳,)威脅到芬蘭的排碳標準。而在午餐時間,餐點既美味又健康,而且學生的家庭不必出任何費用。

芬蘭曾經被瑞典和俄國統治了數個世紀,後來,和俄國打了兩次仗後,才終獲獨立。正因為有過這些經歷,加上位處於亞北極氣候區的嚴峻地帶,方造就出芬蘭這樣一個堅忍又務實的民族:夏天的時候,他們充分享受,卻也為即將到來的冬天做好規劃。而當他們認定唯有公平的教育體系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好的選擇後,就一步一步地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逐步落實。

而當芬蘭在PISA擊敗了世界各國時,芬蘭人就像其他(各國)人一樣吃驚。因為那從來就不是他們在意的。他們想要的是讓自己的國家能在世界列強環伺之下競爭,也就是要激發出每個孩子的最大潛能。如果硬要指出PISA對芬蘭的影響,那就是許多芬蘭的老師都被芬蘭的PISA表現給惹惱了,因為他們想讓每個學生都有能力,而不是只想培育出少數幾個超級巨星。

目前,芬蘭的經濟正步入了艱困的時期。諾基亞(Nokia)已被賣給了微軟(Microsoft),並面臨裁員的危機。其他的高科技產業也遭逢規模縮減的困境。即使以憤怒鳥(Angry Birds)聞名於世的Rovio公司,表現也不太好。

然而,芬蘭當局的回應是加碼投資學校,而不是將目前產業界的損失加諸於孩子的身上。

世界各國已花了十年的時間在追趕芬蘭的教育,但正當此際,芬蘭人卻以更快的腳步前進。他們可能將再次大幅度地領先我們。


作者簡介

Crawford Kilian為加拿大籍著名作家,於1941年出生於紐約市(New York City),在洛杉磯(Los Angeles)和墨西哥市(Mexico City)成長,並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獲得學士學位,以及在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取得碩士學位。他在1963年至1965年間於美軍服役,而後在1967年舉家搬至溫哥華(Vancouver),並在1973年入籍加拿大。1960年代末期,Crawford曾在溫哥華社區學院(Vancouver City College)擔任教職,1968年至2008年間,則在卡畢蘭諾大學(Capilano College)任教。截至目前為止,Crawford已出版了21本小說和非小說,並撰寫了數百篇文章,同時在知名網站Tyee上撰寫專欄。

(*本文獲原作者Crawford Kilian授權中文翻譯,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