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西方世界該仿效的是古代中國(下)

Yong Zhao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Yong Zhao / 2014-02-22

原文網址: http://zhaolearning.com/2014/02/22/deja-vu-too-late-to-learn-from-china/

重點摘譯:

假如300年前,英國就像現在一樣,如此急切地仿效中國,那麼他們或許就沒辦法以船堅炮利與中國進行鴉片戰爭,進而揭開清帝國走向滅亡的序幕。假如300年前,美國就追隨孔子的教誨,那麼他們或許就沒辦法加入終結清帝國的行列,甚至可能不會有美國這樣的一個國家誕生。假如300年前,德國人、法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以及世界其他各國人全都仿效中國,那麼或許他們的帝國直到現在都還屹立不搖達數千年之久。

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他們的新思想不僅扭轉了整個世界,而且還摧毀了古老的中國。

即使他們摧毀了這個古老的帝國,但卻沒能終結科舉。這個考試制度在1905年被正式地廢止,原因是人們將中國在戰場上迭遭屈辱而被迫簽署不平等條約,致使喪失眾多都市的主權,並須償付鉅額賠款的罪魁禍首指向了科舉制度。而事實也證明,科舉這種用以產出學者官員的考試制度並不能為國家抵禦"野蠻人"的入侵。

然而,科舉的精神卻仍存活下來並持續宰制著中國的教育,不只深植於現今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或稱之為"高考"制度之中,還宰制著中國教育的全部活動(內容)。上海在PISA的成功乃拜千年以來中國的科舉制度之賜,亦即有效率地協助學生通過考試的制度;深信通過考試是改善人生唯一的途徑,進而全心投入的家長和勤勉奮鬥的學生;有鑑於學生的考試成績攸關於個人的獎懲結果,因而孜孜矻矻且為考試而教的教師;以及一個經由精心設計,著重於協助學生應付考試的體系。這些要素就是許多中國觀察家(在分析中國教育的秘密後)所得到的結論。

這樣的體系確實能有效地產出既聽話又順從,且同質的公民,並得以讓帝國(制度)綿延數千年的統治而不墜。為了維持現有的秩序,這個體系嚴禁人民質疑過去,破壞現狀,或挑戰權威。畢竟,這個體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先進的經濟體達兩千年之久。甚至到了1820年,中國仍舊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高達全球的35%。

但是,誠如法國歷史學家布蘭傑(Nicolas Boulanger)在1763年所寫的:

現在中國手上所擁有屬於古代中國的遺物,終將在未來的改革之中消失殆盡,就如同中國之前各個朝代也都已經消失了,如果中國(只依靠古代的東西,卻)沒有新的東西,那麼終將是失敗的一方。

的確,因為中國的教育並不是為了要獲得新的東西,所以(現代的)中國落後了。在工業革命以前,中國的教育體系在世界上確實站在領先的地位,但自從英國人發起了工業革命並終結了清帝國後,中國的教育體系就不管用了。既然英國及西方列強的(科技)發明使世界陷入了混亂,所以理應由他們想方設法來善後。

西方教育未能將離經叛道的發明家和創新者,以及投機取巧的資本創業者予以打壓、消滅其個人特色,或加以殘害,因而讓他們造成了世界的混亂。他們創造了機器來取代人力,因此才會面臨失業的問題;他們的發明促進了全球化,因此工作被海外代工取代;他們的產品汙染了空氣,造成街道壅塞;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出殺傷力驚人的武器,以及剝削式的商業行為。遺憾的是,想要解決上述這些人類目前及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繼續仰仗更多的發明者、創造者和企業家,因為歷史已無法回頭了。

然而,不管PISA再怎麼呼籲,中國依舊傾其全力於培養出相反類型的人才。除非我們想要的是既聽話又順從,而且毫無個人特色的工作者(,否則就應該改變現狀。)因為當今世界各國均投資於新的教育模式,以便培育出未來世界需要的創新者、發明家及創業者,而不是去向中國尋覓人才。

中國自1840年代以來就向西方世界學習,並試圖趕上西方各國。目前,中國正致力於恢復過去被西方發明粉碎的榮耀,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的說法,2010年中國已完成了62%的復興任務。

不過,中國相當清楚,要想恢復往日的榮耀,就必須擁有新式的教育。在中國北京大學任教,同時也是2013年暢銷書"吾國教育病理"的作者鄭也夫教授即指出:"在中國受了中小學12年教育的人,不管大學是讀哈佛、耶魯還是牛津、劍橋,注定不可能拿到諾貝爾獎。"(譯者註: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等抗瘧藥劑,而在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首位在中國內地接受高等教育且在中國進行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的得主)

由於考試導向的教育(exam-oriented education, 譯者註:中國稱之為"應試教育")在這個時代已經不管用了,所以中國為了擁有新式教育而迫切地向西方世界尋求靈感。誠如10年前中國教育部在其公布的"關於以及推進中小學教育的若干意見"一文中所說的:

"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偏離了受教育者和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它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生產勞動教育;忽視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培養;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複訓練為方法,妨礙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作為唯一標準,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應試教育"違背了"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的原則,偏離了我國的教育方針。


延伸閱讀: 西方世界該仿效的是古代中國(上)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Yong Zhao為國際知名教育學者、作家及演講者,專精於全球教育方法及應用,目前任職於美國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擔任教育測量、政策和領導學系教授,發表學術文章百餘篇,以及出版20餘本書,包括2015年出版的"莫把人送去做機器做的事:導正科技融入教育的5個最大謬誤(Never Send a Human to Do a Machine's Job: Correcting Top 5 Ed Tech Mistakes)",2014年出版的"誰害怕大惡龍:為何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好(最差)的教育體系(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Dragon: Why China Has the Best (and Worst)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World)",2012年出版的"世界級的學習者:教育創新與學生創業(World Class Learners:Educating Cre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tudents)",以及2009年出版的"迎頭趕上或引領世界:在全球化時代的美國教育(Catching Up or 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此外,他尚有經營部落格: http://zhaolearning.com.。

(*本文獲原作者Zaho教授中文翻譯授權,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