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極重度身障生步行訓練計畫

李明洋

四年級的小宏有極重度智障、聽障及輕度肢障,因走路時眼睛不看前方路面,常被路面的凸起物或障礙物絆倒,導致外傷不斷。

實地觀察與分析

實際觀察小宏走路,發現:

1.小宏有扁平足及輕微腳掌外翻,致使走路不穩,容易跌倒,所以小宏喜歡在坐位上把玩手指或物品,鮮少起來走路,也因此減少走路機會,更使活動範圍受限。

2.若要他起來行走,他多半會去牽大人的手,以降低行走時的危機意識,養成他走路不看路的習慣,造成他獨自行走時意外頻生。

3.小宏在家多是半坐或躺在沙發或床上,偶爾起來行走,都是短距離移動,出門時也都是家長牽著或以交通工具代步;然而學校環境動線既長且廣,複雜度高,造成他行走的難度更高。

綜合觀察結果,小宏雖為輕度肢障,但應能獨自緩慢行走;雖然重度聽障,但對老師的"來、去"等手勢都有正確反應,應給予系統性訓練,教導他行走技巧,建立正確行走習慣;若只是一味給予協助,只會養成他依賴習性。

步行板的製作

為改善小宏走路不看路的習慣,特別設計一組步行板訓練他步行技能。首先,購買數片寬窄不一的桐木合板,請木工依照寬、中、窄等三個面寬,以及高、中、低等三個高度,製作成寬高、寬中、寬低、中高、中中、中低、低高、低中、低低等九種尺寸,且一端裁成左側或右側斜邊的梯形木板,構成十八種不同形態的步行板。訓練者可依進度,將各步行板進行不同形態搭配,拼湊成數百種以上組合。每塊步行板的邊及角均以細號砂紙磨光,並以黏膠固定基座後,用鋼釘釘牢,防止訓練過程中因碰撞或摩擦造成外傷。

訓練方式

每個階段訓練前,先在大型塑膠軟墊上依進度將步行板拼組成訓練步道,步道起點放一張椅子,讓小宏坐在椅子上等老師指令,終點目標放一個塑膠籃,內裝一顆塑膠球。訓練時,老師以手勢要求起身,並引導他在步道上前進。到達終點時,要求他拿起籃裡的一顆球,再轉身往回走。當小宏走回起點,將塑膠球交到老師手上,即可坐下,同時得到一個玩具當獎勵。三分鐘後,重複進行相同訓練,反覆五次後結束。訓練過程中,老師全程跟在小宏身邊,預防他跌倒,但不出手牽引。若小宏自行走下步道,老師會立即阻止,並要求他回到步道上行走。

各階段訓練目標

各階段訓練目標如下:

階段一、直線訓練(步行板高度/直線步道上獨立行走)

1.高度相等且沒有空隙。

2.高度不等但沒有空隙。

3.高度相等但有空隙。

4.高度不等且有空隙。

階段二、曲線訓練(步行板高度/曲線步道上獨立行走)

1.高度相等且沒有空隙。

2.高度不等但沒有空隙。

3.高度相等但有空隙。

4.高度不等且有空隙。

步行板拼組成的步道在寬度和行進方向上多有變化,且每塊板子間可能有高度落差及空隙存在,小宏須用眼睛觀察前方路面,否則極可能會踩空而跌倒。訓練時,老師會根據小宏的狀況及表現,調整每塊步行板間的空隙大小,以及控制步道的長度,調整都記錄在觀察紀錄表上,作為下次訓練前的參考資料。

實施成效

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小宏走路時不看前方的狀況已大有改善,跌倒受傷的情形也較少發生,且行走時要求大人給予協助的次數也大幅減少。更重要的是,現在他已能獨自走到較遠的地方從事更多種類的活動,無形中也擴大了活動範圍,豐富了生活。

(*本文原刊載於2011年9月9日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