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 Zhao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Yong Zhao / 2015-04-06
原文網址: http://zhaolearning.com/2015/04/06/a-world-at-risk-an-imperative-for-a-paradigm-shift-to-cultivate-21st-century-learners1/
重點摘譯:
面臨大量年輕人失業的危機,我們應該對未來抱持怎樣的希望呢?
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失業年輕人可以成為具有足夠能力的人才,以符合日益增加的商業貿易需要,抑或拜科技及全球化之賜,成為當今世界正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創業者,讓機會操控在自己的手裡(Salkowitz, 2010)。在理論上,除非生活在極度隔離的孤立小島上,否則每一個人都會接觸到一個擁有70億人口的全球市場(Zhao, 2012)。所以問題在於,他們是否具備正確的技能和知識呢?因此,提供他們教育就成為解決年輕人失業危機的最為重要的行動(Gatti, et al., 2013;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1a, 2011b)。
同樣的,人才短缺的危機也可算是另一個契機。
有鑑於問題的嚴重性,全球的商業界、政府以及國際組織業已付諸行動。目前世界上的普遍共識是,我們必須集體投資,讓我們的孩子具備得以因應新的經濟模式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Krell, 2011;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1a)。對於許多已開發或發展中國家來說,擴大教育機會及提升教育品質已成為首要的任務。而對於追求更良好的教育所下的決心和意志,都可以很清楚地在許多國家積極地,甚至是非理性地參與諸如PISA和TIMSS等國際評量測驗,以及對測驗結果所做出的反應看出端倪。
然而,堅守舊式的教育模式並以之為主導卻也令人備感無奈。已有充分的證據顯示,人才的匹配並非教育不足所致,而是因為錯誤的教育所造成的。例如,南韓因為考試成績優異而被世界公認為教育品質極高的國家,但是"南韓最優秀人才卻無法勝任工作"(Guilford, 2013)。中國也是另一個被世界公認為教育最卓著的國家,尤其當上海學生連續兩屆勇奪PISA各科冠軍後更是如此,可是中國只有10%的大學畢業生可以在跨國企業公司工作(D. Farrell & A. Grant, 2005)。而根據麥肯錫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顯示,大約有45%的美國雇主表示,造成工作缺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技能"(Mourshed, et al., 2012);此外,該研究也發現,全世界只有42%的雇主認為,大學應屆畢業生已為工作做好準備。
很明顯的,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僅不適用,更糟的是,還有害於培養21世紀的公民。新的經濟模式需要的是具有創業精神的個體,但傳統的教育模式卻是培養出滿腦子只知找工作的求職者。研究顯示,愈是因為考試成績斐然而被傳統認定為績效卓著的教育體系,就愈不可能培養出創業者。例如我們發現,PISA成績和各國的創業信心和活動具有負相關(Zhao, 2012)。
毫無爭議的是,世界需要追求教育上的卓越,但這所謂的卓越又該如何定義呢?
我認為目前有兩種教育模式,一種是就業導向(employee-oriented)模式,另一種則是創業導向(entrepreneur-oriented)模式(Zhao, 2012)。儘管這兩種模式的目的都是要讓孩子的人生獲致成功,然而前者著重的是將社會和經濟所需要的既定知識和技能傳輸給個體,而後者則是假定,如果個體的潛能已被開發,那麼他(她)將照著自己的方式去使自己成為有用的人。就業導向的教育模式重視的是學生應該學些什麼,但創業導向的教育模式則是著重於學生能夠學些什麼。就業導向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具備擔任既有工作的能力,但創業導向的教育模式則是讓學生具備創造工作的責任。
某個善於培育就業者的教育體系不盡然也善於培育出創業者,因為不同的教育模式會產出不同的教育體系和制度。對就業導向的教育模式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既定的知識迅速有效地傳遞給學生,所以必須明確地訂定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果,由訓練有素的教師熟練地把豐富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願意且能夠吸收這些內容,然後學校實施頻繁的標準化評量,以監控每一位學生的進步情形,其他資源也都和這些既定的內容有良好的連結。統一、一致、標準、競爭、被資料驅策的實務,以及強調學習成果都是就業導向教育模式的特徵。
相反的,創業導向的教育模式則是需要一個機制,足以把個體的差異最大化。遵循這個模式的學校教育將不需要為每一個學生訂定標準和共同課程,每個學生各自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則給予學生支持與回饋,學生的進步情形只按照其所追求的予以評量。差異、多元、包容甚或寬容、自主,以及由學生自我驅策的學習則是創業教育模式的特徵。
現今,我們仍然沿用舊有的模式來評量教育是否卓越。
我們認為卓越的教育體系,就是能夠快速有效地傳遞規定好的內容,把學生形塑成相同的性質,並且在少數科目的標準化測驗中獲致高分。只要某個學校和某個國家的學生考出優異的成績,那麼就會被認定為擁有優質的教育。正因為遵循著這套邏輯,學校、教師和教育體系無不汲汲營營於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認為這麼做就是在追求卓越。正因為受到這樣的定義所指引者,全世界的教育改革都著重於強化舊有的教育模式,就如同"國家在危機中"所提議的,要把課程固定,把標準提高,把上學時間延長,把教師產力提升,以及要求教師和校長負起責任。
如果我們想要培育出21世紀所需的人才,那麼我們就必須重新定義何謂卓越的教育。
一個卓越的教育應該支持各種才能的發展,而不是有效率地將學生同質化;一個卓越的教育應該謹慎地培育創意和個人特質,而不是去打壓創意和個別差異。一個卓越的教育應該致力於鼓勵學生成為創業者,而不是順從的員工。一個卓越的教育應該培育孩子具有全球視野和能力,而不是過分地強調全球競爭力。因此,一個卓越的教育應該有效地提供(學生)個性化教育(personalized education),促進多樣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一個全球化的校園裡與來自全球各地的人互動,並且透過產品導向的學習(product-oriented learning),激發出學生創業和創新的精神(Zhao, 2012)。
我們擁有必備的原料讓我們所需要的教育改革得以落實,我們也擁有適當的工具讓(教育)模式得以完成轉變。
現代的研究證實了,世界上普遍存在著不同才能、興趣、熱情和文化的人(Ehrlich, 2000; Ridley, 2003; Pinker, 2003; Gardner, 2006; Rose & Fischer, 2011),然而,這些多樣性卻因為大規模生產的經濟體需要同質的生產力而備受打壓。全球化和科技的進步極度擴大了有用技能的殊異性,傳統上被輕忽的技能也變得愈來愈有價值(Florida, 2012; Pink, 2006)。在過度分工化的時代(Malone, Laubacher, & Johns, 2011),獨特、小眾的技能也可能極具價值。
科技如此進步,致使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和任何人,學習任何東西(Bonk, 2011; Christensen, Horn, & Johnson., 2010)。所以,學習不必然要侷限在物理上的空間,跟著老師學習,也可能透過不同的學習風格和學習型態,使不同的興趣和才能獲得發展(Fischer & Silvern, 1985; Fischer & Bidell, 2006; Bransford, Brown, & Cocking, 2000; Tomlinson, 2001)。
全球化已顯著增進人們進行跨文化及跨疆界的交流與移動,使學生更可能從事全球性質的學習活動(Zhao, 2009a, 2012)。
支持新教育模式的理論和實務已存在了幾個世紀之久,近年來甚至更加精進。目前,儘管新的教育模式只有小規模的落實,然而,許多教育先驅業已發展出成功的策略和作法,使其得以真切地在全世界運用(Zhao, 2012)。
只要這些原料,加上社會大眾的承諾、政府當局和企業界的決心,以及年輕世代的強烈動機,就有機會可以為下個世代創造出卓越的教育。我們所需要的是提起勇氣和擁有智慧,把過時的模式予以拋棄,並為創建新的模式而努力。
鑑於改善教育的工程迫在眉睫,不論就近期或就長遠來看,我提出以下的建議,若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夠立即著手進行,那麼不僅只需幾年的時間就可實現,而且保證新時代的教育必將卓越。
1.停止透過共同課程標準和考試,繼續將窄化的既定內容強行灌輸給孩子,而是要開始實施個性化教育,支持獨特、創造和創業才能的發展。
2.停止耗費時間在選擇、培訓與留住所謂更好的教師人選,來固定教學人力,而是要開始賦予學生權力,去解放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熱情,並且針對他們所追求的給予支持。開始把學習的所有權提供給孩子。
3.停止為孩子分派教室和教師,並在有限的物理空間裡限制住孩子學習的機會,而是要開始讓孩子超越班級和學校的圍籬,使其擁有在全球社會中學習的機會。
4.停止強迫孩子學習成人自認為他們需要學的內容,同時停止藉由考試來測試他們是否已精熟彼等內容,而是要開始讓孩子有機會著手創造出真實的產品,並且讓他們學習感興趣的。
5.停止過去訂定標準以驗證是否達到卓越的作法,而是要開始為未來做投資,如此才可能達到卓越。我們不可能搭著馬車前往月球,而是必須借助火箭的技術。
若要落實上述諸項建議,那麼首先,我們就必須拋棄就業導向教育模式的思維,這個思維不僅由"國家在危機中"所催生,而且還一直延用到現在。歷經了30多年的實驗,對美國的教育不但沒有任何改善,甚至造成了徹底的破壞,現在正是從這個思維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了。
(*原作發表於Society 52(2), pp 129-135, April 2015。國家在危機中30週年紀念特輯(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115-015-9872-8)。原作者有感於"國家在危機中"對美國所造成的巨大影響,以及本文的重要性,乃仿效該報告的文筆寫成此文。)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Yong Zhao為國際知名教育學者、作家及演講者,專精於全球教育方法及應用,目前任職於美國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擔任教育測量、政策和領導學系教授,發表學術文章百餘篇,以及出版20餘本書,包括2014年出版的"誰害怕大惡龍:為何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好(最差)的教育體系(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Dragon: Why China Has the Best (and Worst)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World)"、2012年出版的"世界級的學習者:教育創新與學生創業(World Class Learners:Educating Cre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tudents)",以及2009年出版的"迎頭趕上或引領世界:在全球化時代的美國教育(Catching Up or 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此外,他尚有經營部落格: http://zhaolearning.com.。
(**本文獲原作者Zaho教授中文翻譯授權,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