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科技真能消弭(教育)不公嗎?(上)

Audrey Watters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Hack Education / 2015-04-08

原文網址: http://hackeducation.com/2015/04/08/inequalities/

重點摘譯:

"在當前的時代,教育是攸關於公民權益的議題。"這是許多政客和教育改革者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例如,美國教育秘書長Arne Duncan在2010年就這麼說過:"教育仍舊是消除兩性不平等,減少貧困,以創造出一個可永續經營的地球,進而促進世界和平的關鍵因素。而在知識經濟的世界,對一個國家來說,教育是維持經濟競爭力及全球榮景的新貨幣。...縮減成就差距及機會差距是攸關我們這一代公民權益的議題。"

然而,我的看法卻正好相反。

我認為攸關我們這一代公民權益的議題仍舊是公民權益本身。例如,當我們看到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推翻了"投票權法案(Voting Rights Act)",當我們看到猖狂的警察向弱勢群眾施暴,當我們看到反平權運動引起了群眾的反彈,當我們看到歧視仍充斥於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看到因種族、性別及地域上的差異而衍生的社會經濟不平等的種種現象時,我們必須承認,有許許多多的事,誠如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VCU)副教授Tressie McMillan Cottom所說的,是"教育事功所無法修復的(education gospel cannot fix)。"

不過,依照主流人士的說法,只要我們多多地推廣教育科技(education technology, 譯者註:亦即運用在教育上的諸多科技),就可以完全修復這許許多多的事。他們說,教育科技可以縮小成就差距,教育科技可以縮減機會差距,教育科技將促使革新,教育科技將促進民主。就像一些教育科技投資者、企業界及政客在這週召開的"ASU-GSV教育創新高峰會(ASU GSV Summit)"上,針對公平的議題暢談著上述的論調。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不時聽到人們宣稱諸如"大規模開放網路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等教育科技的設置可以落實公平。例如2013年,edX執行長Anant Agarwal在衛報(The Guardian)的專欄寫道:"MOOCs改革教育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提高(資訊)的獲取性(access)。MOOCs讓教育無國界,無性別歧視,無種族偏見,無階級差別,也無貧富區別。截至目前為止,高品質的教育,甚至某些情況下,高等教育都還只是少數人的專利。但MOOCs已經改變了這種現象。任何人只要有網路就可以獲得(資訊)。我們從來自教育提供不足或發展中國家的數千位學生口中得知,他們非常感謝這種教育(的模式)。"

依照Agarwal及其他人的說法,MOOCs,甚至更廣泛地說,教育科技、線上教學、全球資訊網和網路,非常神奇地消弭了體制上的不公平,此即科技評論者Evgeny Morozov所謂的"科技解決主義(techno-solutionism)",可以透過應用軟體和運算式將複雜的社會問題予以簡化。依照科技解決主義者的說法,雖然世界隳壞了,雖然學校隳壞了,但只要普及可攜式電腦設備,我們就有救了。

無疑的,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長久以來一直讓所謂"科技是落實公平的最大利器"的說法破功。儘管某些人預言並宣稱,數位落差將隨著個人電腦擁有率的提升而逐漸縮小,然而,新科技的使用卻仍存在著族群上的差異。

例如根據2013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所呈現的數據顯示,(使用者的)教育程度、年齡、家庭收入等人口因素一直都和家中網路的使用相關性最高。在白人成年人口中,有網路的佔74%;在黑人成年人口中,有網路的佔64%;在拉丁裔成年人口中,有網路的只佔53%。在學歷為大專的成年人口中,有網路的佔89%;在學歷為高中的成年口中,有網路的佔57%;在學歷不及高中的成年人口中,有網路的只佔37%。在年薪收入7萬5000美元的人口中,有網路的佔88%,在一年賺不到3萬美元的人口中,有網路的則只佔54%。

而根據該中心最近所做的調查指出,有10%的美國人口家裡並沒有任何形式的網路可供使用,只依靠智慧型手機上網,其中,黑人佔12%,拉美裔佔13%,白人則只佔4%。在這些人當中,有將近半數的人表示,他們曾因經濟困難而必須取消或關閉手機服務;然而,有30%的人表示,他們經常打爆(max out)手機,而有51%的人則是偶而如此。

這暗示著什麼呢?

我們所謂的"公平"難道只是一味地追逐所謂的"趨勢",像是翻轉教室要求學生在家看影片的作法,而不加批判嗎?我們對於"家"的假設究竟是什麼?如果沒有大專或高中學歷,就很可能負擔不起網路的費用,無法從網路獲取資訊,難道MOOCs真能解決機會落差的問題嗎?

那麼校園裡的數位落差,情況又是如何呢?

目前,雖然美國的每所公校和圖書館幾乎都有網路,但是根據學校回報的情況可知,幼兒園到高中的校園網路根本無法滿足需求。美國的幼兒園到高中,有40%的學校沒有無線網路,即使有,也有36%的頻帶不敷需求;鄉村地區的學校,有41%沒有光纖,都市地區的學校,則有31%沒有光纖。當我們說要讓校園擁有網路設備時,那麼毫無意外地,低收地區的學校往往是最落後的一群。根據校園網路推廣組織"教育超級公路(EducationSuperHighway)"的資料顯示,在低收地區的學校(亦即有高達75%到100%的學生申請午餐減免的學校)中,只有14%的網路設備足供需求。

以上所呈現的只不過是美國一部分的資料,更別說是充斥於全球各地的不公平。而這些不公平完全推翻了那些人口口聲聲倡議,要透過科技讓教育"無國界,無性別歧視,無種族偏見,無階級差別,也無貧富區別"的說詞。

雖然解決數位落差的問題至關重要,但若沒有落實公平,那麼即使教育科技再怎麼進步也是不夠的。而且,我們也絕不能把"可獲取性(access)"和"公平性(equity)"混為一談。就如同近來針對MOOCs所做的相關研究。

整體而言,HarvardX的註冊者家境多半較為富裕,其收入大約比美國一般民眾多出0.45個標準差。其次,雙親的教育程度也和MOOCs的使用者有關,例如雙親擁有學士學歷的17歲學生中,有註冊MOOCs的比例足足是雙親只有高中學歷的17歲同儕的5倍之多。開放獲取(Open access, OA)是不夠的。那些所謂透過"開放"及"教育科技",尤其是透過MOOCs和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來達到教育公平的論調是必須加以審視的。

誠如Justin Reich所說的,開放教育資源事實上是會擴大教育的不公平性。這就是一種數位的馬太效應(digital Matthew effect),亦即新科技正好可以讓已具優勢者更佔據優勢。例如在針對OER所做的研究中,Reich即發現和家境富裕的學生相比,低收入學生比較沒有機會透過wikis學習21世紀所應具備的技能,而且富裕學校的學生也比較能夠利用wikis進行合作、製作檔案,以及呈現作品。因此,Reich認為教育科技擴大教育不公平的程度遠甚於弭平教育的不公平。

無獨有偶的,去年發表在"經濟調查期刊(Economic Inquiry)"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家用電腦科技對於學生數學和閱讀成績具有持續顯著的負面影響。作者表示,由於富裕家庭較能掌控及引導(子女)使用電腦,因此相較之下,低收家庭學生所受到的負面影響較為巨大。

所以,問題不單單只是"學生是否有機會獲得科技?"如此簡單,我們還必須問的是,他們所接觸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科技)呢?是透過智慧型手機接收的有限資訊呢?還是透過高檔的MacBook Pro系列筆電配備上光纖網路接收資訊呢?而且,我們也必須問的是,學生要透過科技做些什麼呢?學生自己想做什麼呢?以及學校究竟希望學生做什麼呢?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Audrey Watters為著名網路資訊作家,發表文章無數,見解獨到,且旁徵博引,行事作風迥異於沽名釣譽的世俗流風,自成一格。2010年創立Hack Education網站,以教育科技為談論主題。

(*本文獲原作者Audrey Watters授權中文翻譯,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