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 Rose原作
李明洋摘譯 / 改寫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 2013-12-09
原文網址: http://www.smh.com.au/comment/students-captive-to-market-forces-and-unfair-school-funding-models-20131208-2yza6.html
重點摘譯:
針對澳大利亞在PISA 2012數學和閱讀的成績下滑,教育部長Christopher Pyne表示,"更多的經費不等於更好的結果"。他說得沒錯。經費只是(讓教育好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已。
然而,在進行Gonski論戰(係指澳洲境內針對Gonski所提出的經費分配制所進行的激烈論戰),以及最近因PISA結果的公布造成的諸多紛擾中,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了還有其他因素可能也會影響教育成就,造成教育不公平。多年來,澳大利亞校際之間的差異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教育不公平的現象,結果讓弱勢學生痛苦不堪,這樣的代價遠勝過PISA表面上的成就。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會員國中,諸如芬蘭和加拿大,這些教育高品質的國家,她們的學校體系並沒有校際差異,即使有也非常有限。她們要求學校和教師務必提供各種能力、興趣和身家背景的學生相同的教育機會。
其實,確保各州核心課程和教學計劃的一致性,原本也是澳大利亞課程的宗旨之一。然而,由於私立與公立學校不同的教育體系,使得社會階層之間,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差異性加大。所謂的教育公平,在某種程度上係針對促使教育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學校結構進行改革。而市場力量(market force)和選擇學校(school choice)則是促使學校結構不公正與不公平最嚴重的因素。
澳大利亞並非採取"選擇學校"教育政策的唯一國家。歐盟、英國和美國把愈來愈多的精力放在"選擇學校"上。不過,真正的關鍵因素卻是市場法則,而圍繞在市場法則周邊的則是選擇學校和相互競爭,這3者構成了整個教育體系。
就理論而言,賦予家長選擇學校的自由權,任其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這樣的競爭壓力會迫使學校更加創新。然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08年時特別點名,這種所謂的"自由"...對於社經地位較低的家長而言,是根本做不到,也負擔不起的。在澳大利亞境內,這種所謂的自由選擇權,對於原住民和難民學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擁有的。
打從一開始(實施Gonski經費分配制),很多學生就被遵從市場法則的學校體系拒於門外。在澳大利亞,市場力量和不公平的經費分配模式,早已注入不公正的學校體系之中。
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必須改變目前的不公平程度,以提供所有學生相同的教育機會。而橫亙在這當中的主要障礙,除了政治紛擾外,主要就是市場力量和選擇學校這兩個因素。也因為這兩個因素,致使學校和學生處於社經隔離(socio-economically segregated)的狀態,這當中,又以那些身處社會邊緣的學生受害最烈。
我承認,雖然不太可能完全消除市場力量和社經背景的影響力,但無論如何,澳大利亞的學校體系必須採取必要的策略,提供被隔離在低社經地位地區的學校資源,讓她們有能力給予學生平等的學習機會。
Gonski不過是解決方法中的其中一種。澳大利亞若無法達到一般程度的教育公平性,進一步落實個性化的教學和學習策略,以及更多的資源和支持,被邊緣化的學生將繼續處於不利的地位。就在評論家感嘆澳大利亞的成就下滑之際,千萬別忘了,在這些結果後面所蘊藏的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即便OECD的PISA評量可以(幫我們)把學生的得分和差距情形繪成圖表,卻不能幫我們扭轉(教育)不公平的現象。
作者簡介
Angela Rose是雪梨的一位職前教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