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 Zhao原作
李明洋摘譯
Yong Zhao / 2013-01-17
原文網址: http://zhaolearning.com/2013/01/17/more-questions-about-the-common-core-response-to-marc-tucker/
重點摘譯:
我一直在等有哪一位共同核心州立標準運動(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的忠實支持者能夠認真地與我進行對話。因此,我非常高興看到美國國家教育及經濟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主席暨執行長Marc Tucker對我先前針對共同核心標準提出的5個問題所做出的回應,也因此讓我有機會再提出幾個問題。而我也希望Marc和共同核心標準的支持者能夠針對這幾個提問再度做出回應。
在我提出更多問題之前,且容我重申我的主要論點,那就是只由少數一群人事先決定好某些(課程)內容,然後強加在所有學生身上,並要求所有學生必須以相同的步調學習相同的知識和技能,如果學生達不到,那就是教師和學校的錯,這樣的作法不僅辦不到,沒有必要,更是有害。我並不反對好的標準能夠成為好的指引這樣的說法,但我反對的是"共同"和"核心",也就是說,要求全部的學生遵照共同的標準,以及將少數幾個科目(目前是數學和英語)當成是所有學生務必消化吸收的核心內容。如果共同核心並非"共同"和"核心",那麼或許我還會非常喜愛他。
對於我的論點,Tucker並不認同。他認為只由少數一群人事先決定好某些課程內容,然後強加在所有學生身上,並要求所有學生學習相同知識和技能的作法,不僅做得到,而且也是必要的。而且他認為,既然中國和東亞各國也都是這樣過來的,所以美國自然對可能造成的傷害免疫。
現在,我就針對Tucker的論述逐一回應如下:
他的論述:現在比以前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掌握所有年輕人必須知道及能夠做的事。
我的回應:首先,我認為這種論調是錯的。早在15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史賓塞(Herbert Spencer)就認為決定孩童應該學習什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寫了一篇名為"最有價值的知識為何(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的論文,他給的答案是"科學",而他的標準是知識的功利價值。但他卻沒有想到,在一個被工業化及歷史轉型的社會裡,拉丁文、希臘文及古典文學對個人的生活來說乃具有非常大的價值。
在1892年,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認命了一個由哈佛大學校長Charles Elliot率領的10人委員會,針對學校應該教什麼做瞭解。到了1900年代初期,NEA又指派了另一個委員會,重新思考課程內容,然後提出了"中學教育最重要的資本(The Cardinal Principal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企圖決定所有學生應該知道及應該做的事,這類的行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例如1994年,在克林頓總統任內訂定的"目標2000法案(Goals 2000 Act)",即提供基金發展標準,以期"確定所有學生應該知道以及能夠做的事,進而得以在21世紀生活及工作。"在沒有一個孩子落後(NCLB)"法案的規定下,各州政府務必在閱讀(語文)、數學和科學等科目發展出內容和學業成就標準。
所以,試圖掌握所有年輕人必須知道及能夠做的事是從來就沒有停歇過,結果我們的生活周遭處處都充斥著標準。由此也可知道,要達到這樣的任務實在是太難了。通常,人們對於所有孩童應該知道及應該會做哪些事的看法,似乎都莫衷一是。甚至,單就數學這一科到底應該教些什麼內容,人們也不見得有共識,在上個世紀,人們就為了數學該教些什麼而爆發了好幾次的爭執。然而,就我的看法,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既然人民的意見都如此分歧,那麼美國政府又怎麼能夠憑藉著威權,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所有的學生身上呢?但話又說回來,儘管美國長期以來一直都沒有實施全國性的課程和標準,也仍舊是個表現優異的國家。
共同核心運動的倡議者似乎認為目前美國不是缺乏標準,就是即使有,也不夠理想。但是,可曾有任何證據顯示,共同核心就會比先前的標準,包括50個州所發展出來的標準來得好呢?就算學生學習的內容應該隨著時空的轉變而改變,那麼這樣的改變又應該多久一次呢?在NCLB法案下,各州政府發展出來的標準不過也才短短的10年左右。如果我們每隔5年或10年就要進行一次大改變,那豈不是在證明每次為全國10萬多所學校所做的改變是否有成效之前,該項改變就已經過時了呢?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由各校及教師自行調整的效率是否會比官僚體系來得大呢?
在我的故鄉,一個位在中國偏僻地帶的小村莊,數百年來,當地的大人確實知道所有的孩童應該知道些什麼,以及應該要會些什麼,那就是男孩子得要會照顧水牛,而女孩子則是要會縫紉。我的故鄉不僅規模很小,而且與世隔絕,只有200名村民左右而已。然而,當中國在1980年代開始對外開放後,這樣的模式就失效了。至少有兩件事情可以證明這個村莊的共同核心是錯誤的,其一是他對我無效,按照村莊所規範的共同核心標準來看,我是個表現很糟的孩子,因為我很不會照顧水牛,所以我只好做別的事情,例如我來到了美國,現在正和Tucker辯論。其二是他對村莊的其他孩子也無效,因為到城市裡當移民工和照顧水牛根本是兩碼子事。
他的論述:真正有創造力的人都知道很多,而且也都非常認真地學習。通常,他們知道了很多不相干的東西,而他們往往會透過不尋常的方式把這些不相干的東西拼湊在一起,於是創造力就產生了。對於任何事物的學習幾乎都必須依賴對基本學科概念結構的精熟,因為如果沒有搭起這些架構,我們就無法把資訊和技能運用在工作上。
我的回應:非常正確,有創造力的人確實知道很多,而且也都非常認真地學習,但是他們對於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到底知道了多少?或者他們對於當局希望他們知道的東西又知道了多少?他們學習的是對他個人有意義的事情嗎?抑或是遵照著別人的要求在努力地學習呢?
對於任何事物的學習必須依賴對基本學科概念結構的精熟固然沒錯,但所謂的基本學科指的是什麼呢?是數學、科學、藝術、音樂、語言,還是政治呢?身為中國人,我非常慚愧地承認,我在學校的數學成績很糟,所以我才會選擇修讀英文,但不知為何我卻精通於電腦程式,而且還開發出大量的電腦軟體。此外,我也精通統計和實證科學。
延伸閱讀: 共同核心真能讓孩子為未來做好準備嗎?(下)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Yong Zhao為國際知名教育學者、作家及演講者,專精於全球教育方法及應用,目前任職於美國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擔任教育測量、政策和領導學系教授,發表學術文章百餘篇,以及出版20餘本書,包括2015年出版的"莫把人送去做機器做的事:導正科技融入教育的5個最大謬誤(Never Send a Human to Do a Machine's Job: Correcting Top 5 Ed Tech Mistakes)",2014年出版的"誰害怕大惡龍:為何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好(最差)的教育體系(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Dragon: Why China Has the Best (and Worst)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World)",2012年出版的"世界級的學習者:教育創新與學生創業(World Class Learners:Educating Cre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tudents)",以及2009年出版的"迎頭趕上或引領世界:在全球化時代的美國教育(Catching Up or 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此外,他尚有經營部落格: http://zhaolearning.com.。
(*本文獲原作者Zaho教授中文翻譯授權,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