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優秀老師真能消弭貧富差距嗎?

李明洋

6月份,"親子天下"刊登了一篇標題為"經濟學人:優秀老師消弭貧富差距"的譯文。該文甫一刊出,隨即被眾多網友轉傳,轉傳的人當中還不乏教育中人。然而,筆者認為,該篇譯文的標題乃嚴重誤導了人們對教師的看法,實有陷教師於不義的嫌疑,必須加以澄清。

首先,該篇譯文出自於"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6月9日刊登的一篇名為"如何培育出好老師(How to make a good teacher)"的文章。兩相對照,不難發現譯文的內容就是移植於這篇文章。顯然,譯文的標題"經濟學人:優秀老師消弭貧富差距"和原作標題差別甚大。標題不同,這是媒體上不論摘譯、翻譯或轉載別人文章時,常見的現象,只要掌握住原文的精髓,倒也無傷大雅。但問題就出在於這篇譯文的標題不僅過度誇大了原文的意涵,而且嚴重扭曲了原文的立論重點,極易誤導讀者,讓人產生誤解。

譯文的標題為"優秀老師消弭貧富差距",但除了標題以外,整篇文章裡根本就沒有出現過"貧富差距"這4個字,更沒有出現過"優秀老師消弭貧富差距"這樣的論述。比較趨近的描述,只有在文章中的一個段落中出現,敘述的內容是:"...,如果黑人學生是由前述優秀的老師教導,他們與白人學生的學業差距將從此消失。"

看到了嗎?是"學生的學業差距將從此消失",而不是"貧富差距將被消弭!"學業成就差距的消失,能夠保證貧富差距的消弭嗎?譯文的標題是不是太過誇大了?

事實上,閱讀文章的內容就可以發現,該篇文章的重點確實就如同原作標題"如何培育出好老師",主要是在談論培育好教師的作法,根本就不是在談論教師消弭貧富差距這個議題

雖然,該文引用了兩份研究的結果,但目的只是在說明所謂優秀的老師可以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以及縮短學生之間的成就差距,而不是針對貧富差距的消弭問題做論證,更沒有大膽地宣稱"優秀老師能消除貧富差距"。

而且,我們必須質疑的是"就算是優秀的教師,就真的能夠消弭貧富差距嗎?"有哪份研究,哪個研究者,哪位學者敢拍胸脯,打包票,說教師可以消弭貧富差距呢?

如果說,優秀的老師真的可以消弭貧富差距,那麼世界上應該早就沒有所謂的貧富差距了,不是嗎?莫非這世界上,每個國家的老師都不是優秀的老師,都是差勁的老師,才會貧富差距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呢?

如果說,優秀的老師真的可以消弭貧富差距,那麼美國的教師應該都不是優秀的老師,因為美國不僅貧富差距大得驚人,而且黑人、白人、亞裔、西班牙裔學生的學業成就差距也大得嚇人,不是嗎?

如果說,優秀的老師真的可以消弭貧富差距,那麼臺灣的教師也應該都不是優秀的老師,因為臺灣的貧富差距也逐漸擴大中,尤其臺灣學生在國際評量上的表現更創下了囊括"高低分組成就差距世界最大"、"優弱勢學校間成就差距世界最大"、"學生之間成就差距世界最大"、以及"高低社經地位學生成就差距世界最大"等4個差距最大的"四冠王"紀錄,不是嗎?

如果說,優秀的老師真的可以消弭貧富差距,那麼只要培育出優秀的教師,別說是教育,就連內政的諸多問題,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哪裡還需要什麼勞政體系、社福機構、衛生保健、民間組織、慈善團體...等方面的通力合作,所以,有關貧富差距及其衍生出來的各項業務也都只需由教育部一手包辦,就萬無一失了,不是嗎?

但顯然的,上述的各種情況都不是事實,也不太可能成為事實。既然如此,何以臺灣的媒體工作者竟敢如此下標呢?

接著,我們看到譯文的標題說"優秀老師消弭貧富差距",而原文標題則說"如何培育出好老師"。試問,何謂優秀的老師?何謂好老師?這"優秀"與"好",究竟是怎麼定義的?

文章是這麼說的:"...每學年排行前10%的老師與後10%的老師相比,..."

看到了嗎?文章的作者是以前後10%的教師作為優秀老師或好老師與否的切截點,但這10%的認定為何?作者並沒有詳細交代。不過,如果依照美國長期以來總以學生的學業成就,也就是考試成績,來論斷教師的成效(績效)來看的話,所謂"優秀老師"、"好老師"的判定標準,恐怕就是學生的學業成就吧!

如果真是如此,我們能夠說學生學業成就高的,亦即考試成績高的,他們的老師就是優秀的老師,就是好老師,反之,就不是優秀的老師,就不是好老師嗎?如果只是為了考試而教的老師,也是優秀的老師嗎?如果只是不斷的練習考卷,將學生訓練成考試機器的老師也配是個好老師嗎?如果只是看學生的量化分數,卻不管學生質性方面的表現,這樣的老師也算得上是優秀的老師,好的老師嗎?

所以,這樣的立論,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亦即,文章中所謂"優秀老師"、"好老師"的定義是值得被質疑的。

最後,從這篇譯文的標題,我們必須警覺:時下臺灣有非常非常多的人,總認為教師就是學生求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但筆者必須提醒,事實未必如此。誠如我在許多文章中一再地指出,研究結果清楚地告訴我們,教師只是影響學生學習的諸多因素之一,還有更多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老師根本就無法掌握,但對學生的影響力卻遠大過老師甚至學校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查閱筆者12以及Paul ThomasDiane RavitchPeter WilbyPasi Sahlberg等人的文章)。

教育並不只是教師的事,學校行政人員、主管機關、家長、社會大眾,包括媒體工作者在內,同樣都負有重責大任。學校環境,班級人數、生師比、教育基礎建設、教育資源分配、教育相關人員的辦學理念、家長的觀念、家庭社經地位、經費支援,周遭他人甚至社會大眾的教育觀,對學生的學習也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不是嗎?

所謂"三人成虎"、"眾口鑠金",都足以說明流言的可怕。媒體能使資訊快速且大量的流通,對於國人意識形態的形成與轉變影響十分巨大,哪怕是些微的扭曲與誇大,都可能嚴重誤導國人的觀念與看法,進而釀成難以收拾的災難,因此,更應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所以,請不要將所有和學生有關的事都一股腦地往教師身上倒,更不要強將"優秀教師能夠消弭貧富差距"的大帽子扣在教師的身上,這對教師來說,實在是無法承受的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