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圖卡兌換訓練 解決智障生如廁問題

李明洋
  
(本文刊登於2013年3月1日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版)   

一、前言
  
小哲(化名)是一個重度智障、不具口語能力的小六男孩。長久以來,小哲只要想上廁所,就一定會走到老師面前,用手反覆拍打私處,對著老師猛點頭,一副快憋不住的樣子,直到老師給予回應,他才飛奔至廁所如廁。如果碰巧老師不在,那麼小哲就直接尿在褲子裡。
老師曾經想透過控制飲水量,減少小哲如廁的次數,但只能治標,未能改善他依賴別人回應再行動的情況。

二、個案的觀察與研究

在請教小哲的父母和他以前的老師後,筆者有以下發現:

1.在處理事情上,小哲頗為被動,尤其是「啟動(initiation)」的機制相當薄弱。換句話說,在執行工作之前,小哲可能缺少誘發任務執行的機制,而教師的回應等同於啟動機制。

2.小哲喜歡喝水,喝水導致頻尿,卻無法主動如廁,進而造成他人的困擾。

3.無論飲水多寡,小哲都是在下課時才會向老師表達如廁意願。這顯示:小哲的膀胱機能正常,尚能自我控制。

4.限制小哲飲水,雖然能減少如廁次數,但以手拍打私處的動作,畢竟不雅。況且飲水不足,有礙身體健康。

綜合以上可知,唯有教導小哲「主動如廁的技能」,才是治本的長久之計。

三、量身擬訂行為改變計畫

筆者參考「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PECS)」的原理,運用圖片當作小哲與他人溝通的工具。

在PECS教學原理中,教學者透過增強物的操弄,來誘使學習者產生動機,進而建立圖片兌換的行為。在進行圖片兌換教學時,教學者通常會先在學習者面前呈現增強物,誘使他伸手拿取(促使產生動機)。這時,教學者再引導學習者拿取圖卡,以換得想要的增強物(建立圖片兌換行為)。

不過,像小哲這樣ˋ的個案不能完全套用一般的訓練機制,主要原因是:小哲並非經由增強物的呈現而產生如廁動機,而是因生理需求迫使他產生尿意。也因此,教師不易透過增強物,來誘使小哲產生如廁動機。

筆者採取變通做法:在課堂活動時,以「喝水」當作增強物,再配合圖卡訓練。每當小哲反應正確或有好表現時,即讓他喝水。而多喝水的結果,剛好可以刺激如廁動機,自然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四、教學準備與訓練

擬訂好訓練計畫後,筆者即開始製作教具。

先以電腦列印代表「如廁」的圖片,然後剪裁成5乘5大小,加以護貝,並在護貝的圖卡背面黏上魔鬼氈。

另外,在小哲坐位桌面的右上方,用顯眼的彩色膠帶貼出置放圖卡區。教具製作完畢,便配合教學進度,開始進行訓練。

首先,在小哲桌上放置一個裝了半杯水的杯子,並於桌面右上角黏貼「如廁圖卡」。在課堂上,當小哲正確作答或表現優良時,就讓他喝一口水,作為獎勵。

下課時,筆者待在教室裡,一邊處理教學事務,一邊觀察小哲;如果小哲起身表達如廁意願,筆者就立即拿起他桌上的如廁圖卡,引導他看著圖卡,同時對他說:「我要尿尿。」接著,再把圖卡交給小哲,引導他放回自己的桌上,然後去如廁。如廁完畢後,就讓小哲去做喜歡的活動,當作行為完成的獎勵。

實施一段時間後,筆者不再示範,而是要求小哲把圖卡放在桌上,再去如廁。再過一段時間,筆者遠離坐位,讓小哲自己去解決如廁的問題,除非有必要,才給予協助。最後,筆者離開教室,到緊鄰的辦公室,透過門窗觀察小哲的行為。

五、行為改變有成效

經過將近兩個月的訓練,小哲已經可以透過圖卡,依生理需求而自動前往廁所,完全不需要等待老師的回應再行動了。

後來,筆者進一步為小哲製作一本專屬於他的溝通冊,教導小哲透過溝通冊來表達如廁意願,甚至更多生活的需求。

如今,每當小哲想上廁所時,就會拿起溝通冊,從裡面找出如廁圖卡,黏貼在溝通冊上,然後直接到廁所去。如廁完畢,他會回到坐位,把如廁圖卡收回原來的位置。接著,再挑出另一張具有獎勵性質的「騎腳踏車」圖卡,黏貼在溝通冊上,最後興高采烈的跑出教室去騎腳踏車。

以PECS教學原理為基礎,依個案調整變通方法,就能訓練重度智能障礙孩子學會生活自理技能,減少對他人的依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