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美惠
(本文原載於嘉師特教通訊4期,民87年6月30日,p4)
就我們學校而言,資優生的鑑定有一定的程序,在二年級上學期時先做瑞文式彩色圖形測驗(C.P.M),再由原班老師推薦,課業及測驗成績達一定標準者,做一次瑞文式圖形推理測驗(S.P.M),接著一連串的成就測驗(學科測驗-國語、數學)以測驗出學生的課業能力。通過者在下學期時接受魏式三版智力測驗,到這一個階段,學生大概已經所剩無幾了,約佔3%的比例,接著實施兩個星期的觀察,由資優班老師設計課程以了解學生的人際、團體合作、禮貌…各方面是否適合入資優班,因為若其專注力過低,嚴重引響他人上課者便取消其進班的權利,然後再由本校特教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推薦入學名單,最後由市政府召開鑑定會議審核裁定案。
以下一年度而言,我的學校二年級學生人數達550人之多,但鑑定合格資優生卻只有11人而已。一方面或許是把關嚴謹;但也有可能是資優教育衰退的跡象。(目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經費其中資優教育部分只佔1/24,或許新任教育局長上任後、87年8月1日特教科成立後會改觀吧!)
就上而論,由表面上看來似乎資優生鑑定十分嚴謹,但是以我一年的體驗來說,仍有一些弊病。
一、 假資優的狀況發生(文化刺激隱藏資優事實):
有些家長讓學生從小便開始學習心算,只要努力的學生都有可能在二年級時達心算四級以上的能力,因此對於學科數學測驗和智力測驗有很大幫助;亦或某些有心家長讓學生從小做一些有關智力測驗的練習…
二、 真資優被淘汰的狀況:
在做魏式三版測驗時,有許多地方是要經過受測學生以口語方式表達,如理解測驗及詞彙測驗,若是學生過於內向,不敢把話說出來、只說簡短的回答;或是對於失敗感到害怕的學生(以女生居多),便有很大的可能得低分,無法進入資優班。
三、吵鬧的資優生:
如上所說,要敢回答老師問題者(較不怕生的學生)、個性大方、活潑者,進資優班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老師們的苦惱就來了,學生幾乎都是愛發表、會吵鬧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是嗎?
(本文作者係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國民小學資優資源班教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