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畢業檢測制度是讓國小師資能力起死回生的萬靈丹嗎?

李明洋

報載教育部為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自去年開始推動國小教師資格檢定加考數學,未來也將要求師培生具備國、數、社、自4科的基礎能力。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長張明文表示,過去師培一元化時代,因為有公費制度,能夠吸引前5到10%頂尖學生來念師培,英、數、自等科目的成績也較好,但後來師培走入多元化,而且沒有就業保障,導致吸引力降低,師培生的數學、自然等學科能力可能並非強項。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發線上檢測系統,預計明年8月提供各校使用,會逐步考慮列入師培生畢業條件或報名教檢的門檻,4科檢定未達基礎級,將可能無法畢業[1]。

針對教育部的這項政策,筆者認為實在可議:

首先,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長認為目前國小師資基礎能力之所以不足的主要問題在於師資培育多元化及公費制度取消,使師資培育體系缺乏誘因,導致無法吸引前5%到10%的頂尖學生選擇師範體系就讀,顯見在教育部官員的眼中,師資培育多元化及取消公費制度才是造成目前國小師資基礎能力不足的罪魁禍首。既然如此,就應該針對師資培育多元化和公費制度取消這兩個制度去做改善,以期能夠提升師資培育體系的誘因,那才是對症下藥之舉。結果教育部的作法竟然是額外砸大錢去研發出所謂的畢業門檻檢測系統,如此豈不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完全失焦嗎?

其次,按照教育部官員的說法,目前的師培畢業生之所以基礎能力不足,乃是因為前5%到10%的"頂尖"學生不來念所致,言下之意就是說,因為目前選到的師培生都是素質較差的,所以才會基礎能力不佳。於此,我們不妨想想,一個經過大學考試篩檢出來的大學生,基礎能力還會不好,那問題不就是出在大學之前的養成教育階段嗎?這些學生經過了國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以及打從國小、國中、高中一路考試不斷的升學之路,最後才能從中脫穎而出,擠進了師範體系,結果基礎能力還會不好,這不是很奇怪嗎?若真是如此,那顯然是基礎養成教育出了大問題,或者更應該說是升學制度出了大問題,才會將我們這些大學生培養成熟稔於國、數、社、自的刁鑽試題,卻不具備國、數、社、自基礎能力的考試機器。由此而觀,真正應該檢討的其實是考試升學制度才對,又怎麼會把矛頭單單指向師培生的素質差?一個經過無數次考試洗禮的師培生基礎能力都還好不了,卻單靠畢業前的檢測(仍舊是考試)就能夠使其基礎能力變好,豈不是天方夜譚?

再者,就算透過層層考試篩檢出來的師培生真的基礎能力不好,那麼經過了4年制的師培機構培育,總該變好了吧!結果還是不好,那不就意味著,這所謂的師培機構實在是出了大問題嗎?為什麼經過專業的師培機構培育出來的準教師,竟然還會基礎能力不好?這是什麼道理?我們該問的是,這些師培單位的教授到底在培育些什麼?很顯然地,該檢討的應該是師培機構,是這些負責把關的師培機構教師才對,又怎麼把問題都怪到師範生的素質上面呢?照理說,在師培機構的養成過程中,平常修課沒過關的學生,應該老早就被當掉、篩檢掉了才對,不是嗎?又怎麼還能夠讓這樣的學生畢業呢?如果每個學期修課都符合標準,都過關了,那麼基礎能力就應該沒問題才對啊!怎麼還會不好呢?如果教育部的官員認為目前師培生的基礎能力不足,素質不佳,那就應該意識到問題應該是出在師培機構,就應該去徹底深入地瞭解師培機構的教師是否把關不嚴格?還是這些負責培育師資的教師根本就是素質不佳,能力不足!?不是嗎?如果師培生在師培機構接受漫長的培育都還無法讓基礎能力變好,那就應該好好地整頓師培機構,如此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如果經過4年漫長的培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力都不好,難道設立一個檢測制度,能力就會馬上變好?豈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既然教育部的官員已意識到造成國小師資基礎能力不足的原因所在,那就應該好好地思索該如何制定出對症下藥的政策,而不該老存著"以一藥治百病"的思維,用最簡單便捷的方式,就想讓問題獲得解決。如果考試真的有效,國小師資的基礎能力就不可能會糟,也就不可能會有現在這個問題要教育部來解決。這個邏輯,教育部的官員得搞清楚。

臺灣的師資該如何培育才能保證教師的素質?或者應該說,臺灣的教育體系應該如何改善才能形塑出優質的教育環境呢?這幾年,國際上相繼出版了幾本綜覽各國師培制度及教育體系的專業書籍和報告,例如OECD在2011年出版的"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Vivien Stewart在2012年出版的"A world-class education: Learning from international models of 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Linda Darling-Hammond在2012年出版的"Teac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以及Linda Darling-Hammond和Robert Rothman在今年出版的"Teaching in the flat world."等書,即舉出了當今世界上最優質的幾個教育體系,其中又以芬蘭最為各書作者所讚賞,實在值得臺灣好好地學習與仿效。

當然,對於臺灣某些親美派的企業化教育改革運動人士,抑或某些抱持宿命論的人士而言,必定又是一番反唇相譏。但,請這些人好好想想,身為美國教育學者的Darling-Hammond教授尚且呼籲美國教育當局切勿墨守成規,應將眼光放遠,多參考並汲取國外的經驗,進而改善自身的教育環境,那麼,傾向於師法美國的臺灣教育當局,是否也應該將視野放遠,多去看看國外值得借鏡的教育政策,並汲取他國的優點呢?

[1]中時電子報(2015/12/10):4科沒過關 不能當國小老師。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10000504-260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