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摘譯
The Copenhagen Post / 2013-04-17
原文網址: http://cphpost.dk/news/national/teachers-spend-only-one-fifth-their-time-teaching
重點摘譯:
1.根據丹麥教育部一份針對國內20所高中,497名教師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高中教師花費12%的時間批改作業,只有1.8%的時間給學生回饋,而實際教導學生的時間則不到1/5,比起去年稍有下滑。對此,教育部長認為,教師應該花更多時間在學生身上,而不是批改作業。
2.根據Jyllands-Posten報紙的報導指出,教育部長Christina Antorini表示,教師只花19.6%的時間教學,26%的時間備課,對於這樣的結果,她並不滿意。Christina Antorini指出,教師只有4%的時間休息,所以不能指責教師偷懶。"我們不需要要求教師做更多的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到方法讓教師花更多時間在學生身上。"
3.對此,"高中校長協會(the high school head master’s association)會長Jens Boe Nielsen認為,批評教師沒有花足夠的時間教學是不對的。他指出,"我們應該要用較寬廣的角度來定義教學,而不是只有在教室裡發生的事才叫教學,...我認為教師教導學生所花費的所有時間,比如家庭作業小組時間、研究考察時間,或排練音樂劇時間等,都應該納入計算。...最重要的是,要確認教師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生身上,而他們確實是這樣。"高中教師協會(the high school teacher’s association)會長Gorm Leschly也表示,單單只用教師在黑板前面花費的時間來評量教師成效的作法早已過時了。
4.不過,Antorini和Leschly都認為,(教師)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回饋。"由於愈來愈多的學生決定讀高中,所以給予屬於學生個人的回饋變得愈來愈重要。Leschly指出,"許多高中已經開始實施教師和學生一起訂正作業的計畫。"
評論:
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教育當局,如同丹麥、英國、美國,總希望透過掌控的方式,去規範基層教師的教學工作,甚至列出洋洋灑灑的評鑑指標,要求教師教學時務須照辦,否則予以懲戒,希望藉此提升教育品質。然而,教學所涵蓋的面向究竟有哪些呢?只有在教室裡從事的活動才能叫教學活動嗎?批改作業算不算呢?課餘時間指導學生,抑或是下班之後的備課時間,算不算呢?
相較於國外,咱們臺灣也不惶多讓,這幾年臺灣的教育界誠可以"風雨飄搖"這四個字來形容。猶記得去年某雜誌針對國內各縣市進行所謂的"教學力"調查與排名,結果發現中部某縣教師暑假返校備課日只有兩日,比不上其他縣市的五日至七日,因此將之評為教師最不認真的縣市。為此,該縣縣長還特別寫信給教師,希望教師能"在課餘時間務必準備教案、設計課程、預備教材、閱讀教育專書、批改作業等…。"而某家長協會則直指問題在於"縣府教育處太軟弱,縣教師會太強勢,暑假返校備課兩天,...而教師沒有評鑑機制,也大大影響了教學力。"
坦白說,教育是個良心事業,係一種著重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職業,許多工作時間是既模糊,又很難定義的清楚,例如批改作業、寫聯絡簿、和家長聯絡、幫學生收錢、額外指導學生參加比賽、擔任導護工作、餵學生吃飯、幫學生換尿布...這些事情看似與教學無關,但實際上卻似乎是非做不可的雜事。事實上,大部分的教師無論校內、校外,不管上班、下班,均花費相當多的個人時間在處理上述的許多雜事,他們幾乎都是義務去處理,主動去進行,沒有支領額外鐘點,心甘情願,不假外求,原因只是"這是一份良心的事業",哪裡還需要"上級"施以關愛的眼光?該縣縣長的作法不僅沒有意義,對教師的人格更是一種侮辱!而該雜誌對教師進行所謂的教學力排名,以及該家長團體對教師所做的批評等,無疑是將教育這份工作的價值與屬性過度輕視及窄化,將教育工作等同於講求"一分錢、一分貨"的服務業,教師實應對此番曲解及貶低教師專業的作法表達嚴正的抗議!!
教育原本就是講求互信互助的職業,一旦失去了信任,就不可能會有互助,更奢談專業,如果凡事都要分的清、說的明,把教育當成"秤斤論兩"的商業行為,那麼只要和上述與教學無關的事,教師一概不理,我們的學校體系能夠正常運作嗎?我們的社會大眾又真能坦然接受嗎?
希冀社會大眾及主管機關應該要以相同的高度,去同理教師這份職業,甚至是志業,而不是處處只以"懷疑"的眼光去看待教師,甚至欲實施評鑑去監督教師,此番作為不僅不智,甚至有害,諸君不可迷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