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e Ravitch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 2012-03-08
原文網址: 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archives/2012/mar/08/schools-we-can-envy/
重點摘譯:
近年來,美國的民選官員和決策者,例如前總統George W. Bush、前紐約市教育督察長Joel Klein、前華盛頓特區教育總監Michelle Rhee,以及教育秘書長Arne Duncan都認為,學校對於"學生考試成績低落"責無旁貸。這些秉持著"責無旁貸"思維的教改者堅信,不管家境是否貧窮、不管是否身心障礙,或是否有其他因素,所有孩子的學業成就都能達到卓越的水準,如果他們達不到,就一定要有人該為此負責。無疑的,那個人就是他們的老師。
當涉及績效責任時,這些地區首長或民選官員都完全不提經費、班級規模和資源分配等極為關鍵的議題。這些教改者聲稱,我們國家的經濟之所以處於困境之中,並不是因為貧窮者日漸增多,不是因為人民的收入日益不公,也不是因為工作機會都被外包到其他國家,而是因為我們的教師太過糟糕。我們應該把這些糟糕透頂的教師給揪出來,然後開除他們,我們也應該把保護那些教師的所有法律、規定或條約予以廢除,如此一來,就可以很快地把那些教師給除掉,而不必管他們是否有教學經驗、是否資深,或是否符合正當的申訴程序。
儘管認為單靠學校就可以解決貧窮問題的呼聲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在2000年由坐落於華盛頓特區保守的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出版的一本名叫"責無旁貸"的小冊子,又再度重申了這個主張。在這本書中,Samuel Casey Carter列舉出21所高貧窮但考試成績優異的學校。在過去的十年當中,有許多極具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不斷地聲稱,教育改革是解決貧窮問題的關鍵。Bill Gates也對全國城市聯盟(National Urban League)說:"我們必須終結唯有解決貧窮問題,才能改善教育的迷思。...改善教育(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最佳方式。"然而,Gates卻沒有解釋,一個像美國這麼富裕且強大的國家,何以無法同時處理貧窮和改善學校這兩個問題呢?
曾經有一段時間,蓋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認為小型高中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如今,她卻認為實施教師評鑑才是改革學校的根本辦法,因此,提供了數億美元給各學區,以做為發展教師評鑑系統的經費。在2009年,美國的教改領袖,教育秘書長Arne Duncan撥補了43億5000萬美元,成立了一個名之為"邁向巔峰(Race to the Top)"的競爭計畫,要求各州政府把學生的考試成績拿來做為評鑑教師的工具,並且取消針對特許學校所做的諸多限制。
目前,學校改革的主要作法就是要確認,教師是否每年都能讓學生的考試成績進步。教改者認為,如果學生的考試成績進步了,就可以進入大學念書,那麼最終就可以消除貧窮。教改者深信,如果每間教室裡都有一位"偉大的教師",這樣的事情將會實現;如果愈來愈多的學校都讓私人經營,甚至是讓以營利為目的的私人團體經營,這樣的事情將會實現。
教改者不在乎標準化測驗很可能發生測量誤差、取樣錯誤,以及其他統計上的錯誤等問題。對於諸如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Robert L. Linn、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Linda Darling-Hammond、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Helen F. Ladd等學者,以及國家教育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警告道,以標準化測驗結果來評鑑教師的良窳,進而給予賞罰的作法是一種誤用,他們似乎也不甚關心。而對於只憑每年一次的選擇題式測驗結果,就可以評價教師品質的荒謬作法,他們也予以漠視。
縱使測驗可以提供某些資料,顯示出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部分)結果,而測驗成績也可用來診斷學生學習上的(某些)問題。但是,一旦過度把測驗成績視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及學校辦學的成效,那麼就會導致諸如課程遭到窄化,為考試而教,甚或發生考試作弊,降低通過標準,以便拉高考試成績等壞事。而為了因應聯邦政府及各州政府要求提升學生考試成績的壓力,全國各學區已減少藝術、體育、歷史及其非考試科目的授課時數。這樣的結果非但不是在改善教育,反而是在損害教育的品質。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會藉由開除教師,或將公立學校交由私人經營等作法來消除貧窮,也沒有任何一篇研究報告會支持這樣的作法。然而,這些無可辯駁的事實卻仍無法澆熄教改者的滿腔熱情。目前,主導美國教改的新血主要是由華爾街(Wall Street)投資基金經理人、基金官員、企業主管、企業家及政策制定者所組成,但他們當中卻少有具教育經驗者。由於這些教改者對教育現場一知半解,對研究報告也毫不關心,因而忽略了家庭和貧窮對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力。這些教改者堅信,只要秉持著金融操作手法,依靠競爭、放寬規定,以及按照數據來管理,就可以締造教育奇蹟,但這些手法卻也導致了2008年的金融崩潰。有鑑於這些教改者如此鍾情於這些金融操作手段,教育工作者乃戲稱他們為"企業改革者(corporate reformers)",因為他們對於複雜的教改實務根本一竅不通。
這些企業改革者透過雄厚的人脈關係,成功地說服民選官員,讓他們(誤)以為美國的公校教育必須接受"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譯者註:新自由主義學派所奉行的一種經濟學上的操作手法,主要係採取政府放寬限制,促進市場自由化等政策,以提振經濟)"。然而,他們卻假裝忘記美國乃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最成功的經濟體,而這些成功的背後,有一部分原因乃是因為美國有高達90%以上的人民接受教育所致。
面臨如此一個對教師和公校教育施以無情摧殘的艱困處境,教育工作者尋覓到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一個不會被考試成績貼上標籤,也不會被企業改革者施以懲處的國度。那就是芬蘭。
雖然那些企業改革者也欽佩芬蘭,但很顯然地,至些企業改革者並不知道芬蘭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均大表反對。
對美國人來說,把別國的教育當成典範並不希罕。早在19世紀中葉,美國的教育領導者就對普魯士的專業化及教育體系大表羨慕。1960年代,美國也對英格蘭的進步主義學校大為讚嘆。到了1980年代,美國人把令人欽羨的日本經濟歸功於學校體系。如今,最令人仰慕的國家則是芬蘭。何以如此,有4個理由:
首先,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針對34個成員國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表現,所舉行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評量結果,芬蘭擁有世界上表現最卓著的學校體系。PISA和美國國內的測驗不同,評量的結果不會有任何後果,學生或學校不必為了在PISA拿高分而去(特別教導或)學習,沒有人會因為測驗成績如何而獲得獎賞或遭到處罰,不必為了PISA而特地去做準備,也沒有人會因為在PISA中作弊而遭到懲處。
其次,從美國人的角度來看,芬蘭乃自成一格。她拒絕諸如(頻繁的)考試、特許學校、教育券、績效薪資制、競爭,以及拿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鑑教師等目前美國極為熱門的各種改革措施。
再者,在OECD成員國中,芬蘭校際品質的差距最小,意味著芬蘭教育最趨近於美國理想的教育境界,亦即達到了(每個人均擁有)公平的教育機會。
最後,芬蘭借鏡美國的諸多教育理念,例如公平的教育機會、個別化的教學、檔案評量和合作學習等。這些理念,許多都是源自於美國的教育哲學家John Dewey。
延伸閱讀: 值得欽羨的芬蘭學校教育(下)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Diane Ravitch為著名的美國教育史學家、教育政策觀察員、教育分析與評論員,現任職於美國紐約大學。 著有"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How Testing and Choice Are Undermining Education"和"Reign of Error: The Hoax of the Privat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Danger to America's Public Schools"等書。
(*本文獲原作者Ravitch教授中文翻譯授權,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