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芬蘭當局不甚關注國際測驗成績下滑的原因

WPR專訪

Pasi Salhberg受訪

李明洋摘譯、改寫*

World Politics Review / 2017-03-15

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politicsreview.com/trend-lines/21537/why-finland-isn-t-overly-concerned-by-declines-in-student-test-scores

重點摘譯:

去年,芬蘭各地的學校開始實施新頒布的國家課程綱要(以下簡稱新課綱),而該課綱早在2014年即獲得通過。儘管這個長久以來教育體系備受各界推崇的國家,在近幾年的國際測驗成績下滑,但從新實施的教改中,讓我們看到芬蘭政府更加關注的是其他的問題。透過電子郵件,我們訪問到了芬蘭教育學者、作家和政策顧問Pasi Sahlberg,由他來為我們解釋,芬蘭新實施的教改所要達到的目的為何。

問:芬蘭去年採用了新課綱,最大的改變為何?又何以要做此改變?

答:芬蘭的教育體系面臨了嚴峻的考驗,許多問題都比(國際)測驗成績下滑更令人擔憂。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理想。有一些全國性的調查已經發現,學生認為自己對所接受的教育沒有權利過問,而且學校裡的許多事也和他們沒有多大關係。而且,教師之間也缺乏有意義的合作。最後,即便(學校)在發掘學生的各種才能方面已產生了積極的轉變,但主要仍舊聚焦在傳統的智力上,因為那只要透過簡答的形式來加以辨識即可。為了克服這些問題,芬蘭的學校已積極地尋求方法,以跨領域的課程來教導學生與他們的現實生活現象更加相關的內容。

由於地方當局在課程的採用與否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所以新課綱的功能比較像是指南,而不是嚴格的規定。不過,新課綱的目的是要用以解決上述諸項問題。首先,新課綱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參與度,其重要性不亞於對學生健康和福利的重視程度。芬蘭教育委員會(Finland's Board of Education)的前任課程發展負責人Irmeli Halinen曾說過,課綱的設計旨在將學校轉型為"學習社群",培養出強調"學習樂趣"的合作氛圍,以及促進學生的自主性。

此外,新課綱特別要求所有學校在教導學生時,務必要打破傳統學科的藩籬。例如,學生可能會花額外的時間在學習"我們共同的地球"、"歐洲的現在與未來"或"科技和我們"等單元。在芬蘭,這樣的學習方式有時被稱為"以現象為本位(phenomenon-based)"的學習。

最後,新課綱也更加強調數位工具在教育上的使用,即使其成效仍有待觀察。就我的看法,只是將教材從書本上轉移到平板或筆電上是不夠的。在讓孩子藉由數位工具的輔助以從事創作或進行溝通時,學校必須教導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而哪些則是不可以做的,以肩負起消費數位媒體(時應履行)的責任。

問:芬蘭所強調的"以現象為本位"的學習可以讓世界各國仿效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又執行這種方法的侷限性何在呢?

答:首先,我必須說"以現象為本位"的學習這個詞是一種誤導,或許是無益的。某些報導甚至指出,芬蘭正計畫把傳統學科全都拿掉。但(事實上)這個創新(的方法)並沒有那麼的富有戲劇性。相反的,芬蘭的學校所奉行的,基本上係以專題計畫為本位(project-based)的學習,而這也是John Dewey等教育改革者長期倡議的(方法)。然而,芬蘭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採用不同的語言來談論他們的方法,而實施上的一些細節也可能和其他國家的不同。當我在世界各地拜訪時,就經常看到其他國家在執行上採用相類似的方法。不過,話雖如此,芬蘭當局在針對以專題計畫為本位的學習進行規劃及評量時,比起其他國家的孩子而言,芬蘭的孩子也許獲得更多的發言權。

和傳統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相較起來,我認為這當中牽涉到許多非常複雜的教學方法,教師、學生和學校領導者都必須付出更多。以專題計畫為本位的學習通常需要相互合作、領導才能,以及在典型課堂上較不常見到的同理心。芬蘭的優勢在於受過優良培訓的教師和學校領導者,他們比起缺乏完整專業訓練的人更能輕易地學習,進而有效使用這些新方法。然而,提供教師足夠的資源,以協助他們充分使用這個新方法來改變學校是相當重要的

問:更廣泛地說,這個新方法反映出芬蘭什麼樣的教育哲學?而教育在芬蘭的經濟和社會上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答:我預測,目前的改革將有助於芬蘭的學校以更有系統的方式推行以專題計畫為本位的學習方式。這反映出芬蘭的教育工作者致力於培養學生足以因應(未來)變化多端的職場及日新月異的科技。這也反映出芬蘭人認為有必要培養出積極的公民。我們認為民主制度需要所有的公民都能肩負起積極的角色,對於環境保育、經濟成長等足以影響我們國家的議題進行思考。我們必須教育年輕人何謂民主制度,何謂公民,而為了改善我們自己和周遭他人的生活,我們每一個人又能做什麼。

芬蘭的教育體系也反映出芬蘭將每個人的福祉看得極為重要。我們認為唯有健康和快樂的個體才會對自己所處的社區有歸屬感,才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富有責任感,也才會獲致成功。芬蘭的學校所要嘗試的是在"協助孩子為將來踏入職場做準備"及"透過教育來增進孩子的自我實現"之間取得平衡。這就是為何芬蘭官方對於目前芬蘭在國際標準化測驗的表現下滑並不十分關心的原因。相反的,芬蘭重視的是讓學校成為更吸引學生的場所,進而讓學生成為更有動力去獲致成功的人。


受訪者簡介

Pasi Sahlberg為芬蘭籍教育學者,擔任芬蘭國際行動與合作中心(Finland’s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and Cooperation)主任,並兼任Helsinki及Oulu大學教授。此外,亦是國際著名教改學者,曾任職於世界銀行(World Bank),並被許多國家聘請為教育改革顧問。著有暢銷書"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及該書續集"Finnish Lessons 2.0: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本文取得Pasi Sahlberg教授中文翻譯授權,本人特此致謝;本文經網友Tyler Liu的指正,將object-based更正為"以專題計畫為本位",本人謹此致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