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養成查找及閱讀外文資料的能力與習慣

李明洋  

一、迎接中小學教師高學歷的時代

根據教育部今年發布的「100年師資培育統計年報」結果,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在職教師具學士學位者有五成九,四成有碩士學位,比上年度提高2.08%,1.02%有博士學位,也比上年度提高0.08%[1]。

這幾年,政府的教育部門花了相當大的功夫在強化教師的在職進修,比如各縣市政府舉辦的教師研習、各校內部舉辦的教師研習、不計其數的工作坊、目前正大力推行的教師專業評鑑,以及大專校院教育院所開辦的教師在職進修專班、寒暑假研究所、夜間部研究所...等,在在都在為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而努力。於此,我們以國中小學教師進修研究所的情形來看(見圖1):

圖1 國內中小學教師歷年碩士以上學歷佔全體中小學教師比率[2]

由圖1所呈現的資料可知,國內中小學教師碩士學歷以上人數佔全體中小學教師人數比率,在1996年(3%)至2003年(9%)間均低於10%,之後即一路攀升,從2004年(11%)突破10%,2008年(22%)突破20%,2010年(30%)突破30%,至2011已達到34%,不僅比率愈來愈高,而且速度愈來愈快,教育部門為教師專業提升所做的努力真是"有目共睹"啊!

二、學歷不代表實力

特殊教育亦屬於教育學門的一支,所以特教教師擁有碩博士學歷的人數應該也是可以想見的。然而,即便中小學特教教師擁有碩士以上學歷者比比皆是,但是在這些高學歷的教師當中,竟然有許多人對於查找及閱讀外文資料感到排斥,甚至恐懼!例如許多老師在教學現場遇到困難,最先想到的就是詢問同事,若無解答就詢問學者專家,但鮮少人在第一時間會去查閱外文資料;問他們何不去查閱外文資料呢?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那是寫論文的時候才要看的!"、"我要去哪裡查外文資料啊?"、"讀外文資料很累人耶!"、"就算讀了也讀不懂,乾脆問人比較實際"、"幹嘛花時間去讀,問人比較快啊!"...等,似乎將查閱外文資料視為與實務工作完全不搭嘎的兩回事,或將查閱外文資料視為一件苦差事,甚至認為查閱外文資料根本對實務現場毫無幫助!

於此,我們不妨想一想:教師修讀研究所的目的不就是要提升教師的專業,讓教師從研究所的養成教育學到一些對教學現場有幫助的知能嗎?所以若能在研究所階段將查閱外文資料這樣的基本功建立起來,必能對日後的教學工作有相當大的幫助。然而,若讀研究所後仍將查閱外文資料當做是寫論文才需要做的工作,甚至將查閱外文資料視為苦差事,或與教學無關的事,那就不禁讓人納悶:這些人在研究所的養成過程中,究竟學了些什麼?究竟花了多少心血修學分?究竟下過多少功夫撰寫論文?否則怎麼會連做研究的基本功--查找和閱讀外文資料都感到排斥與恐懼呢?

所謂"學歷不代表實力",若修讀完研究所,卻連基本的查閱外文資料都感到力不從心,那麼試問,讀完研究所和沒有讀研究所的差別又有多少?難道讀研究所的目的真的只不過是為了加薪而已嗎?若果真如此,這樣的學歷怎能算是實力呢?這樣的文憑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張紙而已,與其如此,不如不要讓人知道自己讀過研究所,免得貽笑大方!

眾所皆知,早年特殊教育的概念係從國外引進,國內許多特教的政策和措施均效法國外,即便到了今日亦然,比如融合教育、資源教室方案、區分性課程,以迄當紅炸子雞的RTI均是將國外的特教思維或政策移植到國內推展,所以許多特教的相關資訊大都仰賴西方的文獻資料,也因此,研讀特教研究所時,查閱外文資料幾乎可說是家常便飯(這點可從國內特教論文引述外國文獻量之豐富得到佐證)。既然如此,又為何許多碩士級以上的教師竟會對查閱外文資料感到排斥與恐懼呢?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三、學校還是學店?

廣開研究所是提升教師專業的方法之一,原是不容置疑,以教育評鑑連年榮獲世界第一的芬蘭而言,該國教育部門就是將中小學教師定位為"研究型",所以每一位中小學教師務須取得碩士以上學歷[3]。然而,國內這幾年中小學教師攻讀碩博士學位的人數激增,除了政府欲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政策走向外,筆者認為,大專校院由於受到款項自籌的壓力,因而藉由廣設研究所招生,以廣收註冊收入做為增加校務基金的手段也不無可能,但如果只是因為缺錢而想藉此籌錢,那麼無可避免地,學校終成學店,還能有什麼水準可言?於此,筆者舉兩個例子跟各位作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筆者的一位朋友,考上了北部某所國立教育大學的特教在職教師進修專班,從其口中得知,該系不僅開設日間部研究所,還開設包含夜間部、在職教師進修專班、寒暑假進修班...等各種名目的研究進修專班,該系光是研究生,總數大約就達到300至400名之譜,但師資卻只有10來位,亦即每位教授平均指導30至40名研究生,而且還不包括大學部的學生,想想看,每位研究生能得到教授多少的指導與關注?這樣的學習環境好得起來嗎?

第二個例子是筆者另一位就讀在職研究所的朋友,雖然多數在職生都要花上四年甚至六年的時間才能畢業,但我這位朋友卻花不到三年就順利畢業,不過即使他做的是量化研究,但卻不會跑統計,而且對研究設計的概念也很薄弱,從其口中得知,他的指導教授幾乎沒有花多少時間指導他寫論文,前前後後和他討論不到五次就提口考,致於他的論文如何寫出來的,就頗耐人尋味了。

除了辦學者將學校當學店經營,致使學習品質低落,進而影響研究生的學習成效外,教師個人的因素可能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效的最大關鍵:有些人可能真的是為了專業素質的提升而去進修,所以當然在學習時充滿動力,學習成效自然會比較好;有些人則可能只是為了加薪而去進修,例如筆者的一位同事跟我坦白,他之所以去讀研究所,就是為了加薪;有些人則可能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而去進修,例如筆者的一位朋友一心只想當大學教授,所以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即使讀的非常辛苦也在所不惜;而有些人則可能是受到同事、家人等環境的壓力而不得不去進修,例如筆者的一位朋友就是為了達到父母的要求而去進修,即使他並不喜歡。

無論所持的理由為何,筆者認為,既然去進修,就該認真地進修,即便只是一份差事,也應該把這份差事做好,不是嗎?更何況政府付予中小學教師二個半天的進修公假,以方便教師排課,所以在職進修的教師實應好好珍惜,把握每一個進修的時機,而不該存有"混個文憑"的想法,否則豈不是辜負政府的一番苦心,也蹉跎了自己的歲月?

四、帶得走的能力

雖然許多人將"讀研究所"和"敘薪"劃上等號,但筆者認為,讀研究所最大的效益並不在此,而是在於藉由研究所的洗禮,獲得"帶得走的能力",並將此能力運用在工作上,實是獲益無窮。什麼是帶得走的能力呢?筆者認為"查找外文資料的能力"以及"閱讀外文資料的能力"均屬於帶得走的能力:

1.查找外文資料的能力:修讀過研究所的人都知道,無論是撰寫學位論文或是平日的修課報告,都需要花費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查找外文資料,當我們找到的資料愈豐富,愈可能得到有用的資訊,也愈可能避免走冤枉路。一般人可能覺得查資料有什麼難的,但事實上,查找資料牽涉到許多層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

(1)找資料前必須知道要找什麼樣的資料才符合自身的需求?否則花了錢,也花了時間,卻只找到一堆不相關的資料,如此豈不是得不償失?

(2)知道要找什麼資料後,還得知道去哪裡找資料?假如能夠知道有哪些免費的網路資料庫可下載資料的話,不僅省錢,又可省時,兩全其美;如果不知道哪有免費資料庫也無妨,那就要知道哪些圖書館有所需的期刊資料、微縮片等,然後到彼等圖書館影印期刊紙本,申請微縮片,或透過館際合作申請文獻均是可行的方法;

(3)知道去哪找資料後,還得要知道找資料的方法,例如網路資料庫該如何操作?是免費申請或需繳交會費等,都須瞭解;微縮片該如何查詢及操作?以及館際合作又該如何查詢和申請呢?

(4)查詢資料時,如何下適當的關鍵字也是門學問,關鍵字下得不正確,就可能找到錯誤的資料;其次,該在查詢頁面的哪些欄位填入適當的查詢字詞,也與資料能否順利找到息息相關;而在查詢資料時,該採取聯集或是交集,則可能牽涉到查詢資料的廣度與深度;

(5)查詢到資料後,該如何取得資料呢?是直接下載呢?當場取件呢?還是要採掛號方式取件?都必須搞清楚,免得提出申請後頻遭退件,甚或音訊全無;

(6)即便取得資料後,又該如何將資料歸類與整理也是相當重要的功課,例如資料若是紙本,是否該統一尺寸收藏,又該如何在資料夾上註記?抑或將之掃描後轉換成電子檔加以保存?即便資料為電子檔形式,但又該如何將檔名編碼,以及如何組織文獻資料庫將資料予以存檔?

如果在研究所階段可以建立查找外文資料的能力,不僅有助於論文的撰寫,即使日後在教學實務上遇到難題,也可以透過外文資料的查詢,除了吸收本國的資訊,更能廣泛地汲取國外的資訊,進而研擬出通盤適當的策略加以解決,所以,若教師經由研究所的洗禮,養成查找外文資料的能力,相信教師在教學上無疑多了一項有用的利器。當然,有些人為了抄捷徑,所以直接接收學長姐的資料,有些人甚至連捷徑都不抄,直接將各家菁華"綜合"成自己的文獻探討;然而,這樣的行徑不但學不到研究的基本功,更可能違反學術倫理的規範,實在是非常不妥。

2.閱讀外文資料的能力:除了養成查找外文資料的能力外,教師更應養成閱讀外文資料的習慣,才能真正達到吸收新知的目的。如前所述,由於特教領域的許多新知新訊均需仰賴國外的資訊,所以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也因此,在研究所階段,若能下功夫大量閱讀外文資料,則必能在無形當中養成閱讀外文的習慣,對於日後汲取特教相關新知將有莫大的幫助。然而,許多教師在攻讀研究所時,雖因繳交報告或寫論文的需要而"被迫"接觸外文文獻,但其實有許多人並未翻查字典,並進一步背誦單字和句子,反而是拜科技之賜,採用翻譯機或翻譯軟體,將外文文獻逐段甚至全篇翻譯。此種作法雖然快速,可以在短時間內將閱讀報告交差了事,但對於外文閱讀功力的提升並無多大助益,長遠來看,終究無法建立起閱讀外文文獻的能力。

五、養成查閱外文資料的能力與習慣

在特教教學現場,有許多問題是亟待解決,卻又缺乏現成的資源,而需要實務工作者自己去尋找答案,自己去解決,偏偏許多資訊必須仰賴國外的資料,因此,實務工作者實在需要培養查閱外文資料的能力與習慣,如此才能在遇到問題時,透過外文資料的查閱,在增廣見聞的同時,亦能運用在問題的解決上,可說是一舉兩得。當然,查閱外文資料的能力與習慣絕非修讀過研究所的人所特有,而修讀過研究所的人也未必都具有這兩種能力,重點在於是否有心讓自己擁有這兩種能力,並且願意持之以恆地將之當成一種習慣來運用。若您已讀過研究所且擁有這兩種帶得走的能力,並將之當成習慣,那麼要恭喜您,因為您在研究所的付出沒有白費;若您未讀過研究所卻已擁有這兩種能力,並將之當成一種習慣,那麼更要大大地讚美您,因為您已具有教育碩士以上的水準;若您已讀過研究所卻仍未擁有這兩種能力,那麼要奉勸您千萬不要因為擁有碩士以上學歷而自豪,還是想辦法趕緊把這兩種錯過的能力補回來比較實際,免得落個浪得虛名的稱呼;若您已讀過研究所也擁有兩種能力,卻未能把他當成習慣,那麼建議您不妨嘗試看看,相信定能對您的工作有正向的幫助。總之,唯有扎扎實實地下功夫,養成查閱外文資料的能力,並將之當成一種習慣,持之以恆地運用,方能在教學現場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進而使自己在教學實務工作上能更為游刃有餘。


參考資料

[1]徐詠絮(2012年9月19日):中小學教師4成是碩博士 比率持續提升。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

[2]教育部統計處(2012):國中小教師具有研究所學歷之比率。網址: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3]蕭富元等(2008):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