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嚴刑拷打不是好教育:對"為何美國學生需要中國學校?"一文的回應(上)

Yong Zhao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Yong Zhao / 2017-09-20

原文網址: http://zhaolearning.com/2017/09/20/torture-is-not-good-education-a-response-to-wsjs-why-american-students-need-chinese-schools/

重點摘譯:

上週,"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WSJ)"刊登了一篇由Lenora Chu執筆的文章,標題為"為什麼美國學生需要中國學校?(Why American Students Need Chinese Schools?)",該篇文章的作者最近剛出版了一本書,名為"小戰士:一個美國男孩、一所中國學校和一場全球競賽(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這篇文章所傳達的訊息,和幾年刊登在同一份期刊上的另一篇名為"為什麼中國母親很優秀?(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如出一轍。

如果我當初沒有讀過那本"小戰士"的話,那麼我可能會因為這篇文章的標題過於荒謬而根本不會去讀它。在那本"小戰士"中,我看不到任何證據足以支持美國學生需要中國學校的論調,相反地,我認為該書反倒提出了不該將中國學校引進美國的進一步證據。

誠如那篇文章的標題所暗示的,"小戰士"那本書所闡述的根本就不是對中國學校的熱愛,而是恰恰相反地在對(中國教育那種)過時的,極其有害的教育模式進行生動的描述。

Lenora Chu和她的丈夫是派駐上海的美國記者。他們將自己的兒子Rainey安排在當地的一所中國學校就讀。"小戰士"那本書是Lenora Chu根據自身對該校的觀察,以及和該校家長、教師、學生、教育領導者,以及中國學者接觸的經驗所做的報導。

Rainey所就讀的這所"上海宋慶齡學校(Shanghai Soong Qing Ling School)"不僅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學校,甚至可能是全中國最優秀的學校,又再一次地暴露出中國教育的問題,那就是僵化、專制,以及病態的競爭。在該學,老師極度實施填鴨教育;不准學生中午用餐時說話;端坐無聲的學生會受到獎勵;只有成績第一名的學生才會受到表揚;不准學生發問;學生不可質疑教師和學校的權威;家長聘請家教,並利用早餐時間考試。

在中國教育中,採用威脅來激勵學生是很常見的。Chu將這些中國教師稱為"立基於恐懼以製造動機的世界級專家"。這招雖然有效,卻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Rainey就是因為這樣而心生恐懼。譬如有一次,他問父親說,如果他沒睡午覺的話,是否會被警察帶走,原來他的老師對他說,如果他沒有聽午覺的話,就會被警察帶走。Chu在書中寫到,他的兒子還因為遲到、缺課或讓老師感到失望等事而感到恐懼。

為了規避責罰,Rainey學會了瞞騙,作假。例如當他想在教室喝水時,他就會假裝咳嗽,因為他發現,這是既能在教室喝水,又不會激怒老師的最有效方法。

Chu完全了解中國學校教育的問題。她沒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亦即不會對加害者產生情感,進而去同情加害者。她是個關心孩子的母親,是個有省思能力的記者,也是個充滿好奇心的觀察者。當然,她就像所有的母親一樣,總是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對她來說,所謂最好的就是在嚴謹的學習和遊戲之間,在嚴肅的課業研究和享受生活當中的種種之間取得全然的平衡。

很明顯的,中國的學校教育過度地朝向一端傾斜。因此這對夫妻訂定了一套因應的策略,以減輕自己兒子被中國學校教育傷害的程度。多數的中國父母通常都會在家裡繼續強化學校的作法,但Chu和她的丈夫卻決定要給兒子截然不同的體驗。當兒子回到家裡,他們允許兒子為自己做決定,讓兒子在生活中擁有許多選擇權,提供兒子美術用具,帶他去參觀博物館,和兒子一起踢足球,打網球,並從事其他類型的休閒活動。就本質上而言,他們是將美國的教育提供給兒子體驗。

他們能夠做到大多數中國家長所做不到的。首先,他們擁有一項獨特的資源,亦即他們非常熟悉美國的教育和文化。其次,他們可以隨時離開中國的教育體系,但絕大多數的家長卻深陷其中,永遠也脫離不了。

現今,Chu的兒子已然成為一個熱於工作,心胸開闊且極富好奇心的年輕男孩,Chu深以兒子為榮。在"小戰士"中,Chu將Rainey描述成一個可以引人發笑,並能在不舒適的環境下適應良好的男孩。而且Rainey還擁有領導才能。由此足以證明她和丈夫的策略奏效,所以她準備將自己的經驗公諸於世。

(本文原刊登於2017年9月20日的"Washington Post"專欄"Answer Sheet",標題為"There’s a new call for Americans to embrace Chinese-style education. That’s a huge mistake.)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Yong Zhao為國際知名教育學者、作家及演講者,專精於全球教育方法及應用,曾任職於美國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擔任教育測量、政策和領導學系教授;目前為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Zhao教授著作等身,發表學術文章百餘篇,出版20餘本書,包括2015年出版的"莫把人送去做機器做的事:導正科技融入教育的5個最大謬誤(Never Send a Human to Do a Machine's Job: Correcting Top 5 Ed Tech Mistakes)",2014年出版的"誰害怕大惡龍:為何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好(最差)的教育體系(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Dragon: Why China Has the Best (and Worst)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World)",2012年出版的"世界級的學習者:教育創新與學生創業(World Class Learners:Educating Cre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tudents)",以及2009年出版的"迎頭趕上或引領世界:在全球化時代的美國教育(Catching Up or Leading the Way: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此外,他尚有經營部落格: http://zhaolearning.com.。

(*本文獲原作者Zaho教授中文翻譯授權,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