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ESSA會比NCLB好嗎?

David L. Kirp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The New York Times / 2015-12-10

原文網址: http://www.nytimes.com/2015/12/10/opinion/why-the-new-education-law-is-good-for-children-left-behind.html?ref=opinion

重點摘譯:

"沒有一個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很快就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其後繼者"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 ESSA)"被放在總統的桌上,而總統已表示將會簽署該法案(註)。

把一個爛透了的法案給甩掉實在是太好了。但是新的法案有更好嗎?

當初NCLB在2002年簽署時,就預計要縮小少數族裔、低收家庭、特殊需求和非英語族裔等弱勢學生(和其他學生)的成就差距,同時要將備受小布希( George W. Bush)總統抨擊的低期待(low expectations)予以消除。也因此,訂出了一個大膽的目標,在2014年前,所有學生的表現都要符合其就讀年級的程度。

然而,幾乎所有的評量結果都顯示出惡化的徵兆。學術能力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SAT,或稱學術評估測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SAT)和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分數雙雙下滑。而國家教育評量計畫(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的進步率,無論是全體學生或是特定學生,在NCLB通過前的10年間,也都是較高的。

與此同時,NCLB法案原本的訴求演變成了高利害關係的績效責任制,矛頭並非指向那些提出不可能達到要求的政客,反而是指向學校的教育官員,要他們肩負起不可能達到的每年測驗目標。按照該法案的規定,無法達到"每年適當進步(adequate yearly progress)"的學校將面臨嚴厲的懲罰,包括全面重組和勒令關閉。

結果,公立學校成了壓力鍋。教師被迫去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只有微乎其微的時間被拿來上藝術課、音樂課和體育課,因為這些科目並非考試規範的科目。學生淪為了考試機器,每年要接受多達20個標準化測驗的洗禮。

起初,歐巴馬政府的作為宛若2014年會發生奇蹟,每個學生的數學和閱讀都會通過標準似的。但是到了2012年,當縮小學業成就差距的目標不可達到已昭然若揭時,美國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就開始授予那些想在年度適當進步上動手腳的州政府豁免權。儘管幾乎所有的州政府都取得了豁免權,但聯邦政府對各州政府是否通過審核仍保有最終的裁決權,而且當各州政府取得豁免權的同時,也必須承諾採用由聯邦政府批准的各項教育改革措施。實際上,美國教育部就是靠著豁免權來改寫NCLB法案。

ESSA是將教育的權力從雷根時期開始即掌控在華盛頓當局的手裡,重新歸還至各州政府的手上。這個大轉變是值得歡迎的。

美國教育部再也不能手握著荷包對著各州政府頤指氣使,就如同"邁向巔峰計畫(Race to the Top, RTTT)"要求各州政府角逐獎勵金的作法;也不能強迫各州政府採用值得商榷的政策,例如將學生的標準化測驗成績拿來評判教師,或擴增特許學校的數量。如今,這些決定權都歸還給各州政府。

令人恐懼的"年度適度進步"已經沒有了,各州政府必須針對州內表現最差的後5%學校、畢業率低於67%的高中,以及校內次級群體持續表現不佳的學校及時伸出援手。但如何扭轉這些學校,決定權在各州政府手上,而非華盛頓當局。

儘管每年各州3年級至8年級學生仍舊要接受閱讀和數學測驗,高中生則在畢業之前至少必須參加1次測驗,但州政府在測驗的設計上擁有較多的自由。更重要的是,這些標準化測驗的結果在學校評鑑所佔的比重變得較少。至少評鑑的向度不是只有看學業成就的進步程度,其他諸如畢業率、非英語裔學生的英語程度、學生勤奮向學的程度,以及學校的風氣等也都被納入了評鑑的向度。這種多元評量的方式應該可以讓教育工作者更易於從事操作性課程,以及教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只重死記硬背。

民權團體向來就不太支持教育法案,因為他們害怕某些州政府會因此而忽視少數族裔學生。他們將放給州政府(去做)對少數族裔學生是場災難當成了座右銘。但這一次會不一樣嗎?新法案保留了舊的規定,要求公布考試成績,並將結果加以分類。於是,我們將會找到最弱勢的學生。當然,績效責任制仍有得吵,但這些爭論將只在州政府的層級,而且倡議者也務必持續(向政府)施壓,以落實教育的公平性。

即使每次的學校改革都燃起了人們無限的希望,但卻總是以失望收場。新法案將評鑑標準予以修改,並讓各州政府更自由地協助弱勢學校,確實是很好的作法,但並不保證教學品質會有所改善。所以,若要改善教學品質,就必須在教師和家長的部分下功夫。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註:ESSA已於2015年12月10日簽署通過,本文則於ESSA簽署前夕刊登。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David L. Kirp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公共政策教授,學習政策研究所(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亦為哈佛大學法律暨教育中心(Harvard Center for Law and Education)創始中心主任,專攻早期療育至大專教育的政策議題,同時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國家(The Nation)和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等媒體擔任專欄評論者,並曾在沙加緬度郵報(The Sacramento Bee)擔任過副主編。至今,Kirp已應世界多所大學的邀請前往演講,並在許多國際會議上擔任引言人,且於2008年被美國總統歐巴馬聘請進入政府團隊。此外,Kirp亦為16本書的作者,包括2003年出版的"莎士比亞、愛因斯坦和底線:高等教育的營銷(Shakespeare, Einstein and the Bottom Line: The Marketing of Higher Education)"、2007年出版的"沙箱投資:學前教育運動和幼童優先政治學(The Sandbox Investment: The Preschool Movement and Kids-First Politics)"和2011年出版的"孩童優先:轉變孩童一生和美國未來的5大思維(Kids First: Five Big Ideas for Transforming Children's Lives and America's Future)",以及當選為2013年年度優良圖書的"難以置信的學者:偉大的美國學校教育體系的重生及為美國學校研擬的策略(Improbable Scholars: The Rebirth of a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and a Strategy for America's Schools)"。

(*本文取得原作者Kirp中文授權翻譯,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