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愛比較的臺灣人

李明洋

一、愛比較到快無可救藥

前天帶著班上孩子參加一年一度的身障運動會,因為班上孩子障礙程度較重,無法參與田徑場上的競賽,所以在"給孩子多個機會"的驅使下,幫班上孩子報名參加趣味競賽。誰知到了現場才知道,原來趣味競賽竟然還要算成績,還要列入評比!問題在於,因為孩子的障礙程度重到無法參與田徑場上的競賽,所以才會參加趣味競賽,這麼做無非就是要"大家一起同樂,一起感受歡樂的氣氛",而這不正是此項活動所宣達的觀念嗎?結果連這樣一個原本應該充滿歡樂的活動,卻仍要把焦點擺在競賽,而不是趣味。看來臺灣人愛競賽,愛比較的嚴重程度,已經快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了!

二、一輩子比不完的競賽

說到臺灣人愛比較,那應該是從母親懷孕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哪個同事還沒結婚?有沒有對象?對象的條件如何?誰比較早結婚?誰結婚多久了還沒懷孕?家族中誰還沒懷孕?誰懷的是男孩?誰懷的是女孩?哪一戶鄰居的人丁興旺?哪一家的男多於女...?

當孩子出生後,比較的項目就更多了:誰家孩子的體重比較重?頭圍比較大?長的有多高?誰家孩子的長相比較俊俏?比較可愛?比較將才?誰家孩子比較機靈?比較會認人?比較早會走路?比較會叫人...?

當孩子在學前階段,能夠比較的學習項目就接踵而至:誰的孩子多早就會說話?會認字?誰家孩子英語說的比較好?琴彈的比較棒?心算比較快?誰家孩子補的才藝項目比較多?比別人優秀?誰家孩子讀雙語幼兒園?誰家的學費比較多?設備比較新穎?師資比較優秀?活動比較多元...?

當孩子進入了求學階段,比較就成了家常便飯:誰家孩子補習的科目比較多?補習費用比較多?誰家孩子考試的分數比較高?排第幾名?誰家孩子在班上擔任什麼職務?有沒有當班長?誰家的孩子有沒有參加比賽?參加什麼比賽?又是哪種層級的比賽?有沒有拿到名次?又拿到了第幾名?誰家孩子有沒有參加檢定?參加哪種檢定?有沒有通過檢定?在學校有沒有當過模範生?畢業的時候又得到了什麼獎...?

當孩子到了升學階段,學業上的比較成為生活重心:誰家的孩子讀什麼國中?讀什麼班?老師是誰?各科小考、段考、模擬考考幾分?班排第幾名?校排又是第幾名?誰家的孩子要讀高中還是高職?考上什麼高中?什麼高職?大學讀哪所學校?錄取分數哪個比較高?是讀國立的還是讀私立的?哪所學校學費比較便宜?哪個系比較夯?比較有名?比較可能找得到工作?誰家的孩子有沒有讀碩士班?讀什麼研究所?誰家的孩子研究所畢業的比較快?誰家的孩子又繼續讀博士班了...?

即使當孩子畢了業,這場人生的競賽還是持續進行著:誰家的孩子找到工作了?誰家的孩子花多少時間找到工作?找到什麼工作?在哪家公司上班?公司有沒有上市?有沒有上櫃?誰家的孩子工作待遇比較好?福利比較好?年終獎金發起個月?有沒有發紅利?紅利發得比較多?誰家的孩子擔任主管還是下屬?擔任主管位階又是怎樣?誰家的孩子有沒有對象?誰的對象條件比較好?比較有錢?相貌比較好?誰家的孩子比較早結婚?誰的聘金比較多?嫁妝比較豐盛?誰家的禮餅比較氣派?比較好吃?誰家辦的酒席比較奢華?比較好吃?誰家的婚禮比較隆重?前來參加婚禮的親友數量比較多?陣仗比較大?禮金收得比較多...?

就算孩子結了婚,仍然繼續比下去:誰家的孩子比較會賺錢?比較會投資?比較會置產?誰家的孩子買了房子?買哪一家建設公司?是店面還是純住宅?買在什麼地段?是透天還是大樓?買第幾樓?管理費多少?地價多少?坪數多少?誰家的孩子買了車?開什麼牌子的車?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排氣量多少?是一次付清還是分期付款?誰家的孩子比較早添丁?孫子是男的還是女的?長相怎樣?誰家的孫子比較乖?比較會讀書...?

等到自己退休,孩子都成家立業了,也還是在比:誰的退休金領得比較多?工作上有沒有什麼豐功偉業?又誰的豐功偉業比較具有可看性?誰的退休生活比較多采多姿?誰去玩的地方比較多?去國外旅遊還是國內旅遊?誰的旅遊行程比較豐富?誰花的旅費比較省?誰家子女給的錢比較多?比較孝順?又哪個子女比較貼心?比較多金?比較聽話?誰家的孫子比較早結婚?生幾個?生男還是生女?誰家的孫子比較孝順?比較有出息...?

直到自己躺進了棺材,這場競賽仍舊沒有結束(只是把比較的棒子交接給親朋好友或不認識的第三者):誰家的告別式花比較多錢?辦得比較氣派?誰家子女比較孝順?誰家前來送葬的親友數量比較多?誰家的排場比較盛大?誰家親友送的輓聯、花籃、花圈比較多?誰家輓聯的落款人比較顯赫?誰家的送葬隊伍比較壯觀...?

正因為臺灣人愛比較,所以從小到大,從個人,乃至於家族、親戚,延伸到同事、朋友,最後蔓延到社會、國家,臺灣整個大環境已然被塑造成一個競技場,將"物競天擇"的論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凡事皆要比,這樣才能激發人民向上的動力,才能夠淬煉出最卓越的菁英份子,如此,也才能靠著這群"卓越"的菁英份子帶領著國家走出去。走出去做什麼?當然還是要去跟別的國家競爭,跟別的國家比較啊!所以將這種"競爭"、"比較"的思維放大到國家的層級,就被解讀為國家的競爭力!

三、國家競爭力在哪?

咱們國家的競爭力就是在這個物競天擇的競技場中,從嬰兒時期一直到長大成人,乃至於躺進棺材,都持續地在進行著,所以,照此看來,咱們臺灣人應該說是比賽的箇中高手,常勝將軍才是啊!但事實是這樣嗎?只要稍微關心國家大事者,就知道絕對不是這樣的!!

何以如此?答案很簡單,因為咱們臺灣人從小到大都處在競爭的環境當中,所以孩子從小就必須知道如何將同伴打敗,如此才能在充滿險阻的道路上,一路克敵,終抵目標;不過,雖然自己練就了一番功夫,卻也傷痕累累,鬥志漸消;雖然一路過關斬將,卻從來也不懂得團結合作的可貴,所以培養出來的許多"菁英份子",充其量不過是一群懂得在考場上擊垮自己國人的自私者(即使是不擇手段),不過是一群自視甚高,卻不懂虛懷若谷的勢利者,不過是一群不懂得同理他人,關懷社會的傲慢者。

例如筆者朋友班上一位接受資優班服務的孩子,不僅在校學業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屢屢在外征戰,戰功彪炳,獲獎無數,結果參與市府主辦的創意運動會時,因為自視甚高,不願和其他夥伴共同解題,所以名落孫山。為此,他的家長還到處投訴,質疑比賽不公,老師訓練不力,一副他兒子如此優秀,怎可能會輸的態勢!

又如筆者一位就讀臺大博士班的朋友對我說,他們班上的同學臥虎藏龍,哪個即將留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班,哪個又公費留考到哪國的博士班...,但他也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他的這些同學很多人都眼睛長在頭頂上,不斷批評教科書程度太淺,一直想增加內容的難度和廣度,根本不知道孩子的痛苦!

而就筆者所知的國內某幾位特教系教授,滿口關懷社會,同理弱勢,結果本身卻最不懂得尊重別人,常常在課堂上責罵學生,還當面將某個身障名稱冠在學生身上;而在研習會場和講者意見不合時,就得理不饒人地指責;到校評鑑時,更是不可一世的樣子,指著底下的師長大聲數落著。但可笑的是,一旦國外學者蒞臨,就會看到這些教授學者,笑容可掬、亦步亦趨的隨侍在後,與平日盛氣凌人的態勢大相逕庭!

就是因為臺灣的教育是從小比到大,所以小孩應該有的天真爛漫、惻隱謙卑、充滿創意的良善人性,就漸漸地在這個競技場中被磨耗殆盡,取而待之的,就是不擇手段、爾虞我詐的醜陋人性。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可笑的現象:咱們學前、國小階段的孩子各個勇於發言、充滿創意,但是教育階段愈高的孩子,卻愈沒主見、愈沒自信;而當咱們臺灣和其他國家同場競技時,往往在國小到高中階段遙遙領先,大放光芒,但隨著教育階段愈高,在國際上的表現反而愈倒退,這實在是應驗了古時候的那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四、光說不練終究徒然

這幾年,芬蘭的教育成就傲視全球,是汲汲營營追求分數的國家所料想不到的。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很簡單,腳踏實地,做好份內的事,不比較,不排名,完全信任教育專業,所以團結力量大、成績斐然是自然的。反觀臺灣這幾年,從上到下不斷在喊追求卓越,從大到小不斷在講國家競爭力,結果國家的競爭力在哪呢?

於此,我們不妨來設想一個狀況:如果今天臺灣和芬蘭分別有100個人參加一場由自己國家舉辦的學科競賽,當結果公布時,臺灣人不能忍受這100個人中沒有人拿到100分,卻能忍受這100個人中有1個人拿到0分;相反的,芬蘭人卻能夠忍受這100個人中沒有人拿到100分,但無法忍受這100個人中有1個人拿到0分;換句話說,臺灣人重視的是有多少人拿到高分,但芬蘭人重視的卻是有多少人拿到低分。這樣的結果就是:臺灣人雖然有20個人拿到高分,卻有超過一半的人不及格,而芬蘭人雖然只有5個人拿到高分,卻每個人都及格,整體來看:芬蘭是均足,臺灣是眾貧!

我們都知道,一把筷子折不斷,但臺灣人甘願去構築一個原本不該有的競技場,在場上的唯一目標就是把其他的筷子折斷,好讓自己的這根筷子留下來,結果呢?就算這根筷子再硬、再強,也抵擋不了強大的外力,終究會被輕易的折斷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大家耳熟能詳,但這麼簡單的道理,自視甚高的臺灣人卻做不到,不是可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