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介入重度智障生行為問題

 李明洋

一、個案描述

小彥為本校國小部男學生,四年級上學期末從他縣市轉學來到本班就讀。小彥領有重度身障證明,屬於第一類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以及第七類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障礙。

小彥具有口語能力,能以短句和人攀談,但咬字不清,且多以台語表達;認知方面,能夠指認常用物品,說出家人稱謂,也能和老師、同學打招呼,並能遵循簡短指令,進行坐下、起立、過來、過去等動作。雖然小彥的下肢發展不甚良好,走路不穩,但在腳具和助行器的協助下,仍能獨立行走頗長的距離。


二、分析問題

在小彥四年級下學期開學幾週後,隨車老師即向筆者反映,小彥在校車上,會自己把安全帶拔掉,而且屢勸不聽。對此,隨車老師曾試圖透過播放音樂、和小彥聊天等方式,希望小彥能夠安分地坐在座位上,但效果有限。於是筆者利用某天的放學時間,特別到車上,當著隨車老師的面告訴小彥,將安全帶拔掉是非常危險的事,並嚴厲地告誡他不可再犯。但過了一陣子,隨車老師告訴筆者,小彥仍常常拔掉安全帶,還會趁同學下車,隨車老師不在車上時,爬到椅子上,有時還會打前面座位的同學,甚至還把衣服脫掉。顯然,小彥的行為問題不僅愈來愈多樣,而且強度更甚以往。

針對小彥的行為問題,筆者一方面和隨車老師討論,另一方面也透過即時通訊軟體LINE和小彥的媽媽、阿姨針對小彥的行為問題進行討論。結果有以下幾點發現:

(一)小彥就讀之前的學校時,因為長期住院,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去上學,所以可能較缺乏紀律觀念。

(二)小彥的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平時家裡只有小彥和外婆。出於疼愛,外婆較不忍管教,久而久之,養成小彥霸道的行為。

(三)小彥的個性十分固執,即使是不對的事,也執意要做,甚至在外婆勸阻時,還會用嘴咬或用手捏外婆的手。

(四)小彥的認知程度算是車上較好的,所以可能出於頑皮而作弄其他同學。

(五)小彥的口語能力頗佳,也喜歡和人攀談,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後,已經掌握住隨車老師的個性,所以不將隨車老師的勸阻放在心上。

(六)因為小彥有一次把衣服脫掉,引得隨車老師大笑,可能因此認為自己的行為很風趣,所以一再故技重施

(七)即便筆者曾嚴厲告誡小彥,但發生地點在校車上,鞭長莫及,且時日一久,效用漸失,於是又故態復萌。

此外,根據媽媽和阿姨提供的資訊,小彥頗聽阿姨的話,只是阿姨偶爾才會回家探視外婆,而媽媽則是只有放長假時,才會回家探望。由於小彥的行為已對同車的師生造成困擾,且自行拔掉安全帶和爬到座椅上的行為,更涉及安全問題。因此,筆者在與家長討論後,決定先針對小彥的行為進行介入,再視情況邀請家長共同介入。


三、擬定與實施計畫

由於小彥發生行為問題的地點在校車上,且發生行為問題時,筆者也不在現場,若要等到小彥抵達學校再由筆者進行介入,則已喪失了立即介入的最佳時機,尤其對於返家搭乘校車時發生的行為問題,筆者更是鞭長莫及,等隔天再處理,效果更是薄弱。

有鑑於此,筆者遂與隨車老師取得共識,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搭配增強機制,針對小彥的不當行為進行介入。

本計畫的實施係採取單一受試研究法(single subject experiment design)的倒返設計(reversal design),分為基線期、處理期、保留期。開始介入前,筆者根據隨車老師提供的照片和資料,歸納出5種行為問題類型:拔掉安全帶、爬到椅子上、打人或摔東西、脫衣服、從書包裡拿出東西。並根據問題的急切性,以前4種類型為優先處理的行為問題。此外,筆者還設計一張記錄表格,上面羅列4種行為問題的名稱,並分別以一個禮拜5個早上和5個下午分別進行統計,以便計算小彥各種行為問題的發生頻率。

茲將計畫內容說明如下:

(一) 基線期

1.實施天數:本階段持續一週。

2.實施方式:若小彥發生行為問題,隨車老師僅以嚴肅的態度予以制止,並進行資料蒐集。例如當小彥拔掉安全帶時,隨車老師只是將小彥的安全帶繫上,同時將其行為拍照,並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告知筆者(請見照片1)。針對小彥的行為問題,筆者則不予介入,僅根據隨車老師提供的資料進行記錄。

照片1

(二) 處理期

1.實施天數:本階段持續兩週。

2.即時通訊軟體LINE:第一天,筆者將隨車老師提供給筆者的照片呈現給小彥看,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早已被筆者知道,並嚴厲地告誡小彥,各種行為問題可能產生的風險及嚴重性,並向小彥強調,只要他一出現行為問題,隨車老師就會立刻透過即時通訊軟體LINE告訴筆者,筆者就會把他的行為記錄下來(請見照片2)。

照片2

3.增強機制:筆者將事先設計好的一張集章單呈現給小彥看,讓小彥知道筆者每天都會針對他的表現進行檢討,若發生行為問題,不僅予以責備,而且要依照行為問題的發生頻次待在座位上反省,例如發生1次,待3分鐘,期間也不能開口和人攀談。若沒有發生行為問題,就可以蓋一個獎勵章,集滿20個章,就可以和集章單拍照,並將集章單帶回家。筆者也會將照片傳給爸爸、媽媽,還有阿姨看,讓大家知道小彥的好表現。

4.家庭參與:由於小彥的阿姨和媽媽不常回家,因此本階段實施期間,筆者會視小彥的行為表現,以及小彥家長的配合程度,邀請對方共同針對小彥的行為進行介入。


(三) 保留期(持續1週)

1.實施天數:本階段持續一週。

2.實施方式:比照基線期的方式,針對小彥的行為不予處理。


四、實施成效

經過一個多月的實施,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從圖1所呈現的資料可知,介入前,小彥上學時在校車上每天都會發生行為問題,而且最多發生次數為4次,平均發生的次數為1.6次,也明顯多於介入後(0.6次)。到了第二個星期,學校開始介入,因為要等小彥來到教室,筆者才會介入,所以第一天仍發生2次行為問題,隔天就剩1次(沒繫安全帶),後面兩天就沒發生行為問題。不過,隔週一又發生兩次行為問題,可能是因為經過五、六、日的空窗期所致,之後馬上降了下來,然後就再也沒有發生行為問題。

放學時,小彥在校車上的行為問題發生次數比較多,天數也比較多,雖然曾有一天(第10天)沒有發生,但後來又發生,由於發生頻率高,且持續時間長,所以筆者聯繫小彥的家長(請見照片3),碰巧小彥的阿姨回家探視外婆,因此邀請阿姨協助介入(請見照片4)。

照片3

照片4

於是家裡從第12天開始介入,隔天後就沒有發生,一直到第16天才又出現了2次行為問題,之後就再也沒又出現了。整體而言,無論是上學或放學,小彥在校車上的行為問題發生頻率均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

其次,筆者按照行為類型,將小彥各週各種行為問題的發生頻率繪製如圖2所示:

圖2

由圖2所呈現的資料可知,「拔安全帶」和「爬到椅子上」是第一週發生頻率最高的行為問題,分別達到100%和50%,至於「打人」和「脫衣服」則均占10%。第二週和第三週後,除了「拔安全帶」仍占20%以上,其餘各項均等於或低於20%。到了第四週,所有行為的發生率均不是等於10%,就是等於0%。整體而言,小彥的行為平均發生率從第一週的42.5%,逐漸下降到第四週的5%。

總上所做的分析可知,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搭配增強機制的介入計畫能有效降低小彥在校車上的行為問題,因此是頗為值得參考的方法。


(本文原刊載於育蛹化蝶:特教實務彙編2,2025年3月,Pp.43-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