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美國人何以一再忽視芬蘭教育的成功?(上)

Anu Partanen原作

李明洋摘譯、改寫*

原文出處:  The Atlantic / 2011-12-29

原文網址: http://www.theatlantic.com/national/archive/2011/12/what-americans-keep-ignoring-about-finlands-school-success/250564/

重點摘譯:

每個人都同意美國必須大幅度地改善其教育體系,但該怎麼做呢?晚近教育改革最熱門的趨勢之一,就是效仿西方的教育超級強國芬蘭。

自2000年開始,在OECD每3年舉行1次的PISA當中,芬蘭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的排名均位居或接近頂端,與同屬教育超強國的南韓和新加坡非常接近。在2009年的評量中,芬蘭稍微滑落,但仍緊逼成績最好的上海。相較之下,美國在PISA的排名,最好也只落居中間位置。

相較於花費許多時間進行填鴨教學及死記硬背的東亞模式,芬蘭的成功特別耐人尋味,因為芬蘭學校少有回家功課,而且教導孩童係採取創造性的遊戲方式,也因而吸引了無數的外國代表團前往芬蘭,參訪其學校,與其教育專家交流,並且不斷在媒體上播放舉世驚嘆的芬蘭奇蹟。

最近,"芬蘭教育部國際行動中心(Fin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s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主任,同時也是"芬蘭經驗(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作者的Pasi Sahlberg也來到美國進行交流。本月初,Sahlberg前往紐約市的杜懷特中學(Dwight School)訪問,和該校的教師及學生互動,他的造訪不僅引起全美媒體的關注,也引起廣泛的討論。

然而,在交流的過程中,有某些議題是美國人不想談的。例如當談論到學校改革的時候,Sahlberg特地提到,"芬蘭沒有私立學校。"雖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卻似乎很難被美國人所接受。

在芬蘭,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s)只占少數,而且這些學校的經費也都由政府支應。任何學校均不可收取學費。芬蘭也沒有私立大學。亦即在芬蘭,所有的人,下自幼兒園,上至博士班,全都是在公立學校就讀。

衝著這一點,Sahlberg造訪杜懷特中學這件事,無疑充滿了諷刺意味,因為該校就像全美最好的學校一樣,是一所私立高中,每年收取的學費高達35000美元。而像該校這樣以營利為目的私人機構,在美國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雙親皆為教師的Sahlberg,從小接受芬蘭的學校教育洗禮。長大後,他也從事教職,在Helsinki擔任中學的數學和體育教師。後來,他在芬蘭教育部(Fin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從事不同職務的工作,並且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世界銀行(World Bank),以及其他國際組織擔任多年的教育顧問。如今,除了這些工作外,Sahlberg每年還負責招待包括美國在內的上百個各國教育參訪者,這些訪客無不想了解芬蘭成功的秘訣究竟為何?而Sahlberg所寫的新書,目的就在回答這些提問。

就Sahlberg的觀點,他認為美國人始終陷在某些問題當中,例如:"如果你們不持續地評量學生,又怎麼能夠監控他的表現呢?"、"如果不針對差勁的教師實施績效責任制,或給優秀的教師較多的薪水,你們如何增進教師的教學呢?"、"你們如何促進競爭,以及經營私立學校呢?",以及"你們如何提供家長選擇學校呢?"

結果,芬蘭所提供的答案似乎和美國學校改革者正試圖進行的每件事都背道而馳。

芬蘭的學校沒有標準化測驗,唯一的例外就是高中生畢業時務必參加的"全國性高中畢業會考(National Matriculation Exam)"。芬蘭學校的考試都由各班教師自行設計,每學期結束時,學生都會收到成績單,但每位學生的成績都是按照個別學習的狀況予以評量。教育部會定期針對不同學校進行小樣本的評量,以了解學生的進步狀況。

至於針對教師及行政人員所實施的績效責任制,Sahlberg聳聳肩表示,芬蘭沒有績效責任制,但他隨後補充道:"績效責任這種東西就是,當責任已經被拋棄的時候,績效也就跟著消失了。"

對Sahlberg來說,最重要的是,芬蘭的所有教師和行政人員都備受尊敬,享有不錯的薪水,以及負有責任感。要想進入教學行列,碩士學位是起碼的條件,而且師資是在全國最競爭的師範學校中培育出來的。如果教師很差勁,那麼校長就有責任去提醒他,並加以處理。

針對美國人老喜歡談論競爭,Sahlberg在他的書中引用了一位芬蘭作家Samuli Paronen的話:"真正的贏家是不去和人競爭的。"這對美國人來說非常難以體會,但套用在教育上,芬蘭之所以成功就在於芬蘭人的態度所彰顯出來的優勢。芬蘭沒有什麼名校或名師。驅使芬蘭教育前進的動力,並非靠著教師之間乃至於學校之間的競爭,而是合作。

最後,很明顯的,在芬蘭,沒有人會把選擇學校看得很重要,也沒有什麼私立學校。Sahlberg指出,"在美國,家長可以選擇讓孩子就讀私立學校。這就像經營商店的市場概念一樣。學校就像商店,家長可以依照喜好購買喜歡的商品。在芬蘭,家長也可以做選擇,但選到的物品都是一樣的。"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Anu Partanen為芬蘭籍駐紐約記者,為"The New York Times"和"The Atlantic"等報紙撰文,目前正籌畫出版一本分析美國該如何從北歐諸國的教育汲取經驗的書,經營有部落格ANU PARTANEN

(*本文獲原作者Anu Partanen授權中文翻譯,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