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洋
雖然助聽器可以將外界的聲音放大,以彌補聽力損失所導致的聽覺障礙。然而,當聽力損失的孩子處於教室、家裡、公共場合等吵雜的環境中時,則可能受到過大的噪音、嚴重的混響,以及距離過遠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助聽器的使用成效受到限制。基於此,調頻教學輔助系統(簡稱調頻系統)乃應運而生。
本章先為各位介紹教室裡可能影響助聽器使用成效的各種因素,然後說明調頻系統的功用及運作原理,最後再為各位介紹調頻系統的各項構件。
一、教室裡影響助聽器使用成效的因素
雖然助聽器可以幫助孩子將外界的聲音訊號放大,但是教室裡仍舊有許多不良的因素,包括噪音、混響和距離過遠等,使得助聽器的功能無法有效發揮:
(一)噪音(noise)
教室的噪音來源有很多,可能來自教室裡,也可能來自教室外。這些噪音可能會連同老師的聲音一起被助聽器的麥克風接收,接著訊號被擴大機放大,然後透過接收器,最後經由耳模進入到孩子的耳朵。所以,當孩子到普通班上課,一旦室內的噪音過大,就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老師的聲音訊號很不清楚,甚至覺得不舒服。
(二)混響(reverberation)
混響主要是聲音碰撞到物體的表面產生折射的結果。所以當我們在一個混響嚴重的空間裡說一句話時,除了第一個字較清楚以外,其他後面幾個字可能都會與前面的聲音重疊而變得較模糊。由於教室的牆壁、天花板和地板大多是由光滑的水泥牆所組成,所以混響的情形非常嚴重。而這樣的結果,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是比其他孩子還要吃力的。
混響會使聲音訊號變模糊 |
(三)距離(distance)
與老師距離的遠近往往也是決定孩子聽得清楚與否的關鍵。通常,當孩子與老師的距離加倍時,音量會減低6 dB。例如,坐在距離老師1公尺的學生若聽到的音量是60 dB,則坐在距離老師2公尺的學生會聽到54 dB,而坐在距離老師4公尺的學生則只能聽到48 dB。
二、調頻系統的功用與運作原理
由上面所做的說明可知,即使孩子戴上助聽器,卻可能因為教室裡的不良因素,降低了助聽器的功效,而使得孩子在接收聲音訊號時感到困難。因此,當孩子在教室裡上課時,若能採用調頻系統,將可減少噪音、混響和距離對助聽器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而改善孩子聽的狀況。
使用調頻系統時,說話者(教師)將發射器別在腰上或掛在頸上,然後將聲音訊號傳入與發射器相連的麥克風或內建於發射器的麥克風。於是,麥克風就會將說話者的聲音訊號轉換成電波,傳至發射器,產生電磁場,並以調頻無線電訊號的形式,向外發射。
此時,與聽者(孩子)助聽器相連的接收器會擷取此頻率相符的訊號,同時將電磁波去除,還原成電波。然後接收器會將此電波傳至助聽器,並藉由擴大機將電波放大。最後經由助聽器的接收器將電波轉成聲波,進入孩子的耳朵裡。
正因為調頻系統是透過調頻電波傳遞聲音訊號,因此孩子在教室裡上課時,教師所發出的聲音訊號將不易受到噪音及混響的影響,而且即便孩子坐在距離教師較遠的地方,也可以清楚的收到訊號,彷如教師在耳邊說話一樣。
教師將聲音訊號傳入嘴巴前方的麥克風 |
調頻系統可以將教師的聲音訊號直接傳送到孩子的耳朵裡 |
三、個人用調頻系統的構件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個人用調頻系統是由發射器與接收器所組成。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發射器(transmitter)
通常,依照麥克風與發射器連接方式的不同,發射器可區分為外接麥克風式發射器,以及內建麥克風式發射器。
所謂的外接麥克風式發射器,是透過連接線將麥克風與發射器相連。
外接麥克風式發射器 |
內建式發射器則是將麥克風與發射器合併在同一物件上。
內建麥克風式發射器 |
(二)接收器(receiver)
接收器可按照連接助聽器的方式,分為有線型接收器與無線型接收器。
有線型接收器係指接收器透過連接線與助聽器相連。
有線型接收器 |
至於無線型接收器,則是無需連接線的輔助,而是透過音靴(boot)與助聽器相接或內建於助聽器內部。
無線型接收器 |
四、個人用無線調頻系統的構件
(一)發射器(transmitter)
雖然外接麥克風式發射器大多具有多頻道切換的功能,但由於必須額外將發射器與麥克風連接,使用上頗為不便,因此晚近教學現場多半採用的是內建麥克風式發射器。
許多款式的內建麥克風式發射器具有多角度收音功能的設計,亦即說話者可依需要切換不同的收音模式。
通常麥克風具有多種收音模式 |
例如當教學者將發射器掛在脖子上時,可切換成聚焦式收音、方向性收音或頸掛模式;進行小組討論時,則可切換成全方位收音或小組討論模式;而在聽障者訪談他人時,則可切換至訪談模式。
有些款式的發射器尚具有自動偵測模式,發射器會依照擺放方式(頸掛或放在桌上)自動切換成適當的模式進行收音。
(二)音靴(boot)
音靴的功用在於將接收器與助聽器相連。助聽器廠商會依照助聽器的款式及接收器式樣,設計出不同規格的音靴。所以,當孩子使用調頻系統時,家長或教師只要告知助聽器銷售員孩子的助聽器款式,助聽器銷售員即可提供與該支助聽器吻合的音靴,以便透過音靴連接接收器。不過,若接收器已內建於助聽器,則不需要音靴的連接。
接收器可透過音靴和助聽器相連 |
(三)接收器(receiver)
接收器的功能在於接收來自發射器的訊號,將之傳入助聽器。
通常,接收器可分為單頻道接收器和多頻道接收器。所謂單頻道接收器係指一支接收器只有一個頻道,所以如果原本接收器的頻道是N01,該接收器就只能接收來自頻道 N01的發射器。一旦發射器將頻道更換成N02 時,則該接收器將無法接收該發射器傳來的訊號。至於多頻道接收器則是指一支接收器上有多個頻道,使用者只要切換頻道,就可因應不同頻道的發射器。
若孩子換了新的助聽器,與原本的音靴規格不符時,只要將音靴換掉,仍可繼續使用原本的接收器和發射器。值得注意的是,助聽器必須具備「直接音響輸入(Direct audio input, 簡稱DAI)」功能,才可以和音靴相接。若接收器內建於助聽器,則無須連接音靴。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教學現場常見的Roger系統,也是和一般的調頻系統一樣,有內建麥克風式發射器和接收器。不過該系統所採用的通訊頻帶為2.4GHz,不同於一般調頻系統(頻帶為216MHz至217MHz),且該系統採用可適性跳頻技術(Adaptive Frequency Hopping, AFH),使其發射器一方面可自動偵測同系統接收器的頻道,另方面亦可降低訊號遭到干擾的問題。
此外,近年來有所謂的藍芽助聽器問世,亦即透過藍芽功能,助聽器可與平板、手機、電視等多媒體進行無線連接,為聽障者的生活增添許多便利。不過,當藍芽助聽器與發射器連線時,必須使用同廠牌的藍芽發射器(或稱串流麥克風)方能進行一對一連線。而當藍芽助聽器與多媒體連線時,則必須透過串流麥克風(或串流電視盒)等媒介,方能與多媒體的訊號無線連接。
直接音響輸入(藍圈處) |
五、引用資料與圖片來源
(一)文獻
Romonz, K.(2024)。藍牙®AFH機制驗證的實際案例分享。百佳泰。
李明洋(2004)。談助聽器連接 FM 系統在普通教室裡的使用成效。聲暉雙月刊,60,31-36。
李明洋(2004)。談助聽器的構造及其功能。成功啟聰通訊,1,4。
李明洋(2004)。為什麼我的孩子需要 FM?成功啟聰通訊,2,4。
李明洋(2004)。談助聽器的例行檢查。成功啟聰通訊,4,4。
李明洋(2004)。談助聽器的規格書。成功啟聰通訊,5,4。
李明洋(2005)。助聽器電池相關問題之探討。台東特教,46-52。
李明洋(2005)。談教室響音問題對聽力損失孩童的影響與解決之道。國小特殊教育,39,24-32。
李明洋(2005)。助聽器的例行檢查項目。聲暉雙月刊,63,9-12。
李明洋(2005)。談助聽器的規格書。成功啟聰通訊,5,4。
李明洋(2005)。談助聽器的例行檢查。成功啟聰通訊,4,4。
李明洋、張詩岳(2005)。個人用調頻系統增進國小聽損學童語音辨識正確率之先導研究。2005年特殊教育發展與創新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
李明洋、林妙、楊盛吉、徐文林(2007)。學齡階段聽損學童家長選購助聽器考量因素之探究。聲暉雙月刊,75,27-31。
李明洋、林妙、楊盛吉、徐文林(2008)。助聽器公司提供國小聽力損失學童助聽器服務情形之探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8,31-49。
李昭幸(1995)。國音子音和母音最適當的頻率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267-298。
利凌聽覺保健中心。利凌助聽器保養組使用手冊。
陳小娟(1993)。國中小聽障學生個人助聽器之使用,知能與維護。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1-38。
陳小娟(1997)。助聽器視聽覺檢查與電子音效分析之成效。特殊教育學報,12,63-74。
陳小娟(2003)。助聽器與聲音擴大系統。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陳小娟、管美玲、李明洋主編(2005):調頻輔具圖冊。大專校院聽語障學生學習輔具中心。
管美玲、張秀雯(2002)。認識調頻教學輔助系統。 (2002)。認識調頻教學輔助系統。聽語知音,7,23-30。
Bauman, N.(2024).The Hearing Aids of Yesteryear. Canadian Audiologist, 11(4).
Broothroyd, A. (1992). The FM wireless link: an invisible microphone cable. In M. Rose (Ed.), FM auditory training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selection, and use(pp.1-19).Timonium, Maryland: York Press.
Crandell, C. C. & Smaldino, J. J. (2002). Room acoustics and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In J. Kaze (Ed.), Handbook of clinical audiology (4th ed, pp.607- 630). Baltimore: William & Wilkins.
Dillon, H. (2001). Hearing aids. New York: Thieme.
Estabrooks, W. (1994). Auditory – verbal therapy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Washington, D. C.: A. G.Bell association for the deaf.
Goldenberg, R. A. (1996). Hearing aids: a manual for clinicians. New York: Lippincott-Raven Publishers.
Dillon, H. (2001). Hearing aids. New York: Thieme.
Gerhart, M. & Victory, J.(2024). Bluetooth hearing aids. Healthy Hearing.
Hirchak, D.,& Omisore, D.(2018). Phonak rechargeable hearing aids. Phonak Insight. June, 2018. 1-4.
LeBlanc, E.(2017). Industry update: rechargeable hearing aid batteries. Tech Reviews. 26(4).
McCracken, W. & Laoide-Kemp, S. (1997). Audiology in Education. Landon: Whurr Publisher Ltd.
Phonak AG. (2004). Hearing solutions for children. http://www.phonak.com.
Rich, S. & Gigandet, X., (2016). Roger Touchscreen Mic Small Group Mode. Phonak Insight.
Ross, M. (1992). Room acoustics and speech perception. In M. Ross. (Ed.). FM auditory training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selection, and use. Maryland: York Press Inc.
Sandlin, R. E. (1995). Handbook of hearing aid amplification, volume 2. pp65-67. California: Singular Publishing.
Shimon, D. A. (1992). Coping with hearing loss and hearing aids. pp121-129. California: Singular Publishing.
Smedley, T. C & Schow, R. L. (1998). Problem solving and extending the life of your hearing aids. In R. Carmen(. Ed.), The consumer handbook on hearing loss and hearing aids. (pp130-137). Arizona:Auricle Inc Publishers.
Smith, M.. (1997). Hearing Aids. In W. McCraken, & S. Laoide-Kemp (Eds.). Audiology in Education. London: Whurr. p.156. & p.160.
Staab, W. J. (2002). Characteristics and use of hearing aids. In J. Katz (Eds.), Handbook of clinical audiology (4thed)(pp.631-686).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Unknown(2013). Roger: The new wireless technology standard. Phonak Insight. 1- 4.
Unknown(2018). Roger Technology. Phonak Insight. June, 2018. 1-2.
Vonlanthen, A. & Arndt, H. (2007). Hearing instrument technology: for the hearing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3rd Ed.). Thomas.
(二)網站
虹韻助聽器公司:https://book.best-sound.net/
科林聽力保健中心:http://www.clinico.com.tw
利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ttps://www.kingpax.com.tw/
美樂迪助聽器公司:http://www.melodyco.com.tw/
峰力助聽器公司:https://www.phonak.com.tw/
奧迪康助聽器公司:https://www.oticon.com.tw/index.htm
頌聆助聽器公司:https://www.songring.com.tw/index.php
(本文部分照片係由桃園市成功國小林妙教師協助拍攝,本人特此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